昌都位于西藏東部,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中上游,東以金沙江為界,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隔江相望,東南與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接壤。
川藏公路經過昌都,自駕車距成都1200公里,距拉薩1000公里。
推薦自駕游前往昌都的最佳旅游季節:5月、6月、9月
一、西藏昌都自駕游精品線路之一最佳景點
強巴林寺→仁達摩崖造像→多拉神山→查杰瑪大殿→布托湖→邦達草原
①西藏昌都·強巴林寺
強巴林寺位于昌都市內的昂曲和雜曲兩水交匯處,依附在橫斷山脈之下,聳立在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紅壤層上。該寺是由宗喀巴弟子喜繞松布于公元 1444年創建的。寺內主佛為強巴佛,故對該寺起名強巴林寺。從清朝康熙帝開始,該寺主要活佛受歷代皇帝的冊封。寺院主要建筑保存完好,經堂內有數以百計的各類佛像和高僧塑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畫以及眾多的唐卡,可以說是匯集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
② 西藏昌都·仁達摩崖造像
仁達摩崖石刻距昌都市察雅縣城116公里,位于察雅縣旺布鄉境內丹瑪山,造像利用丹瑪山峭壁巖石依山雕鑿而成,是西藏古代唯一融藏文、漢文以及刻像為一體的摩崖造像,是藏東一帶惟一能確定為吐蕃時期的造像銘文。仁達摩崖石刻對研究吐蕃時期的政治、文化、語言、書法、繪畫、雕刻技術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它的發現填補了昌都地區吐蕃時期金石銘文的空白,豐富了吐蕃金石文化的內容。
③ 西藏昌都·多拉神山
多拉神山位于昌都市八宿縣白馬鎮以東63公里的川藏公路旁,交通極為方便。這座神山規模不算很大,傳統上分為外圈、中圈、內圈。多拉神山屬於藏傳佛教中的寧瑪派,山內雕有石像多處,以釋迦牟尼佛像最為考究,另有蓮花座、菩提塔和轉經堂等圣跡。多拉神山之所以名揚西藏,主要是由於神山上漫山遍野、大小各異的巖石上都刻有六字真言、經文和佛像,無名花草在巖石旁沉默,質樸滄桑之感油然而生。這些山石、山崖上的經文,有的已經經歷了上千年的風霜雨雪。www.lvYougL.com
④ 西藏昌都·查杰瑪大殿
查杰瑪大殿位于昌都類烏齊鎮,距縣城30公里。查杰瑪大殿是昌都市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寺,屬楊貢寺管理。楊貢寺是由高僧桑吉溫于公元1277年創建的,系達垅噶舉派主寺之一。公元1285年,由桑吉溫奠基修建查杰瑪大殿,并于1328年竣工。該殿一向以雄偉壯觀的氣勢、珍藏眾多的佛像經典聞名于世。過去,當地群眾流傳著“先去朝拜拉薩的大昭寺,而后再去查杰瑪大殿”的說法。
⑤ 西藏昌都·布托湖
布托湖位于丁青縣城北約25公里處,是瀾滄江支流色曲河的兩個平行排列的高山湖泊,兩湖相隔約5公里,海拔4560米至4600米。布托兩個大小湖泊的水來源于附近雪峰林立的冰川,湖四周的地勢為高谷盆地,地勢開闊,牧草豐盛,是丁青一帶最為難得的天然牧場。每當夏季,寬闊的草場水草豐美,野花艷艷。牧民的帳篷斑斑點點散落在草原上,肥壯的牦牛和雪白的綿羊如繁星般點綴其間,高原牧場風光十足。
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⑥ 西藏昌都·邦達草原
地處三江流域高山深谷中的邦達草原是一塊地勢寬緩、水草豐美的高寒草原。這里海拔4200米左右,是瀾滄江與怒江之間的分水嶺→他念他翁山主脊上的一個寬坦盆地。怒江東支玉曲河段蜿蜒其間,兩岸廣闊的濕地生長著茂密低矮的草甸植物。邦達草原長80多公里,寬約20公里,也是西藏東部的交通樞紐。邦達機場坐落在邦達北面草原上,川藏公路北線和南線也在此相會,往北經昌都、江達入四川,往南經芒康入云南。
然烏湖因為緊靠川藏公路而為許多走川藏線的旅行者所熟知。然烏湖位于八宿縣境內西南角的然烏鄉,面積為22平方千米,湖面海拔高度為3850米。傳說中湖里有頭水牛,湖岸有頭黃牛,他們互相較量角力,死后化為大山,兩山相夾的便是然烏湖。其實,然烏湖的成因是山體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
二、西藏昌都自駕游精品線路之二最佳景點
然烏湖→卡瑪多塔林→卡若遺址→來古冰川→噶瑪寺
①西藏昌都·然烏湖
然烏湖地形奇特,風光旖旎。湖北面有著名的來古冰川,冰川延伸到湖邊。每當冰雪融化時,雪水便注入湖中,使然烏湖經常保有豐富的水源。湖邊是綠草茵茵的草場和莊稼,山腰上則是莽莽的森林,再往上是五顏六色的杜鵑花和灌木叢林帶,山頂則是終年不化、重疊起伏的雪山。
② 西藏昌都·卡瑪多塔林
卡瑪多塔林位于類烏齊縣國道317線右側,距縣城25公里。塔林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古木參天,蒼松翠柏,四季常青。在蔥郁翠柏中有一座別致的小經堂,主供蓮花生大師像,左右各豎有幾根高大的轉經筒。傳說,過去這兒有108個塔,現已恢復和修建的塔有幾十座。其造型各異,別具一格,既有要求嚴格的八佛塔,也有方形怪塔;既有幾米高的大塔,也有不到三米的小塔。經堂后為巨大的瑪尼堆,瑪尼堆中有六字真言,也有佛像圖案,十分精美。www.lvyougl.com
③ 西藏昌都·卡若遺址
卡諾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距今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卡若遺址發現于1978年,是西藏地區20余處文物保護單位中唯一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是考古界公認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之一。該遺址面積大,保存好,遺存豐富。發現有房址、道路、石墻、石臺、石圍圈、灰坑等遺跡。出土文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裝飾物等,還發現有炭化的粟米和動物骨骼等。
④ 西藏昌都·來古冰川
來古冰川是一組冰川的統稱,位于八宿縣然烏鎮境內,緊鄰然烏湖,是世界三大冰川之一,也是帕隆藏布的源頭。冰雪融水流進然烏湖,湖畔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還有很多原始的藏族村落,包括美西、亞隆、若驕、東嘎、雄加和牛馬冰川,其中亞隆冰川最為壯觀。氣候上,來古冰川地處印度洋季風向青藏高原輸送冷空氣的主要通道,降水充分,有利于冰川的發育,屬于海洋性冰川。
⑤ 西藏昌都·噶瑪寺
噶瑪寺位于昌都市昌都縣扎曲河上游約120公里處的白西山麓的幽靜山谷中,其中能通公路的里程為95公里。噶瑪寺全稱“噶瑪丹薩寺”,是由噶舉派高僧都松欽巴于公元1185年創建的,也是噶舉派的祖寺,噶瑪噶舉派也因該寺而得名。噶瑪寺在歷史上影響深遠,其建筑別具一格,文物古跡眾多,是康區著名的古剎之一。噶瑪寺的大殿為單檐歇山形式,屋面覆蓋琉璃瓦,屋檐正中是藏族工匠設計建造的獅爪型飛檐,左邊為漢族工匠建造的龍須型飛檐,右邊為納西族工匠建造的象鼻型飛檐。大殿內一尊17米高的彌勒佛像,是目前昌都境內保留的最大的泥塑佛像。
川藏公路“怒江七十二拐”在八宿縣境內,也是川藏南線上昌都邦達至八宿路段,俗稱七十二道拐,也稱九十九道彎。嚴格來講,這并不能算是個風景,但和你看過的最美的風景相比,一定更難忘!
三、西藏昌都自駕游精品線路之三最佳景點
怒江七十二道拐→仁措湖→來古冰川→鹽井天主教堂→鹽井鹽田→莽措湖→孜珠寺
①西藏昌都·怒江七十二道拐
怒江七十二道拐并不是什么景點,但是幾乎所有第一次路過此地的旅人到達路途制高點時,都會稍作停留。怒江七十二道拐從最低點海拔3100米,一路攀升到最高點業拉山口海拔4651米,再盤旋下降至邦達鎮海拔4100米,長約12公里。作為川藏南線必經之路,對許多騎手或車手來說,正是因為它的險,才更具有挑戰價值,從這條路上走過的行人無不充滿感嘆。
② 西藏昌都·仁措湖
仁措湖位于八宿縣郭關鄉境內,這里地勢開闊,環境幽靜,綠草如茵,是良好的天然牧場。由于湖水來源于雪山冰峰,水源充足,一年四季清澈透明。湖中的魚類資源極為豐富,尤其是盛夏之際,大量的魚在碧綠的湖水中悠閑游玩,各種各樣的飛鳥則在這幽靜的地方筑巢棲息。
③ 西藏昌都·鹽井天主教堂
鹽井天主教堂位于芒康縣上鹽井村,國道214線旁,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是法國傳教士于1855年創建的。教堂所在地80%的村民信奉天主教,吟誦譯成藏文的《圣經》。信徒由神父取名,名字多與歐洲人相似,喪事也按天主教的儀軌進行安葬,是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
④ 西藏昌都·鹽井鹽田
鹽井鹽田位于芒康縣納西民族鄉214 國道瀾滄江東西兩岸,距芒康縣城 107 公里,海拔2300 米左右。鹽井古鹽田已有1300年歷史,是我國唯一保持完整,用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鹽井”是由于產鹽而得名,鹽井藏名為“擦卡洛”,“擦”即意為鹽,“擦卡洛”就是生產鹽的地方。據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時期鹽井就有曬鹽的歷史,距今已有 1200 多年。這里有純樸的民俗,當您看到房內的鐘乳晶鹽,仿佛置身于水晶宮的世界,展示在您面前的是一道自然、美麗的大奇觀。
⑤ 西藏昌都·莽措湖
莽措湖自然風景區位于芒康縣中部莽嶺鄉境內,國道214線往北66公里處,距芒康縣城90公里,湖面海拔4313米,水域面積20多平方公里。堆確島、堆房島是莽措湖上兩個最具個性特色的島嶼。關于莽措湖的形成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從前,這里住著一位心地善良的莽女,在一個干旱的季節,她放牧時看到一頭白色犏牛翻開一塊扁平的石頭飲水的情景,為了使廣大牧民和牲畜都能飲到水,她就打開了這塊石頭,石頭下面立即冒出了水,水越冒越多,充滿了整個草場。她只好趕著牲畜往山上跑,水跟著她往上漲,她跑累了,只好把衣服一件件脫下來繼續跑,最后只留下了圍裙,當她脫下圍裙一扔,水立即就不往上漲了。莽措湖的形狀就像藏式圍裙的形狀,從此當地的老百姓也把莽措湖當作“神湖”加以敬奉。
⑥ 西藏昌都·孜珠寺
孜珠寺位于丁青縣著名的神山→孜珠山上,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孜珠寺始建于3000年前,也是雍仲本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廟之一。
這里異峰突起,挺拔險峻,怪石嶙峋,該寺已成為研究藏族古老雍仲本教的重要場所,經典記載孜珠寺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孜珠”意為“六座山峰”,六座山峰象征觀音菩薩用慈悲和智慧度化所有六道眾生,幫助他們從煩惱中走向解脫之路。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19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