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道,古絲路上一條著名的線路,高昌到敦煌長約500多公里,這就是著名的大海道。大海道雅丹地貌自然生態更是攝影不可缺少的素材,你可以充分感受大漠自然生態的神奇,在這里你可以真正體味到大漠“最后一片凈土”的凝靜。
穿越大海道,你可以尋古絲路之道,觀雅丹之雄奇,認識到珍愛生命的可貴。還有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礦,也是新疆最大的煤礦的三道嶺,在晨曦霧靄中聆聽蒸汽火車特有的汽笛聲。擁有僅存的隆隆作響的蒸汽機車以積雪未化的天山山脈做背景的大氣壯觀組合等待您前來!
大海道是古代敦煌-吐魯番之間最近的一條道路。出哈密市區朝羅布泊方面一路向前,近兩小時的路程后,向右前行30多公里開始進入了真正的大海道。
穿越大海道我們足足用了六個小時,行程近300公里。
★在此提醒您,大海道之行切不可單車行動,車輛也一定要備足油品,最好是雙油箱的越野車。
★專業導游也必不可少。
一、大海道自駕游景點簡介
從敦煌往西到吐魯番,共500多公里的路途,構成了絲綢之路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一段--大海道。是已知的14條絲綢之路中最不為人熟知的、也是最危險的一條故道。大海道是古代連接敦煌吐魯番之間最邊捷的一條通道。它的開通始于漢代,唐代以后, 漸漸淡出直至廢棄。但它在東西方的交流史上的巨大作用一直為人們所關注。在淡出歷史舞臺一千多年后,人們又把目光投向大海道。由新疆吐魯番地區的迪坎爾村,至甘肅的玉門關,直線距離為456公里。道路呈東南走向。在它的兩端,連接著絲綢之路上兩個最重要的歷史文化重鎮——吐魯番和敦煌。云游網
大海道”的名稱,源自敦煌文書中唐代《西州圖經》殘卷(P2009)。《西州圖經》記載:“大海道。右道出柳中縣(今魯克沁)界,東南向沙州(今敦煌)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誤 ,有泉井咸苦,無草。行旅負水擔糧,履踐沙石,往來困弊。”唐代《元和郡縣志》卷40記載,西州(今吐魯番)高昌城“東南至沙州一千四百里”;“大沙海,在縣(唐代柳中,現在的魯克沁)東南九十里”。
今魯克沁東南約40余里的“Deghar”(迪坎爾)村之“r”,是詞語尾音,“Degha”實際上是唐代語音“大海”’(即大沙海的簡稱)。迪坎爾村是“大海道”在古代吐魯番境內的最后一個綠洲,它西面約7-8公里處的古代城堡→大阿薩,則是守衛這片綠洲和古代吐魯番東南門戶的軍事重鎮。正因為如此,迪坎爾成為“大海道”通往敦煌的首途大站,也因東南兩面臨近沙漠,即大沙海,而與“大海”一詞發生關系。
穿越大海道,具體來說,迪坎爾東部臨近的庫木塔格沙漠,東南臨近的吐魯番與敦煌之間的噶順戈壁,是“大海道”經過的主要路段。噶順戈壁(參見本章吐魯番的地貌中噶順戈壁文)是一個準平原,地貌呈風蝕剝蝕形態,遍布礫石、碎石和流沙,是我國石質戈壁(石漠)分布最廣的區域。這里降水量極少,地表水和地下水非常缺乏,且含鹽量高,氣候極為干旱,到處呈現荒漠景象,是世界上大陸性氣候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噶順戈壁廣漠、空曠、無垠,似海茫茫,唐代被稱為“大沙海”,“大海道”也因此而得名。
大海道,十六國、隋唐時期自敦煌經沙磧通往高昌的道路,因大沙海而得名,故又名沙海道。大海道匯集了古城堡、烽燧、驛站、史前人類居住遺址、化石山、海市蜃樓、沙漠野駱駝群、以及眾多罕見的地理地貌。從吐魯番出發、穿越大海道到敦煌,一路是盡是不同的民族風情和美麗風景。
從敦煌往西到吐魯番,共500多公里的路途,構成了絲綢之路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一段大海道。
這里的“大海道”匯集了古城堡、烽燧、驛站、史前人類居住遺址、化石山、海市蜃樓、沙漠野駱駝群、以及眾多罕見的地理地貌。
從吐魯番出發、穿越大海道到敦煌,民族風情之間的差異和不同美麗將線路無疑。穿越大海道,最大的障礙莫過于經過這里的無人區,但是走完大海道,也會深刻的體會到絲綢之路留下的無盡美麗。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大海道”的名稱,源自敦煌文書中唐代《西州圖經》殘卷。
穿越大海道,最大的障礙莫過于經過這里的無人區。
但是走完大海道,也會深刻的體會到絲綢之路留下的無盡美麗。
《西州圖經》記載:“大海道。右道出柳中縣(今魯克沁)界,東南向沙州(今敦煌)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誤 ,有泉井咸苦,無草。行旅負水擔糧,履踐沙石,往來困弊。”云游網
唐代《元和郡縣志》卷40記載,西州(今吐魯番)高昌城“東南至沙州一千四百里”;“大沙海,在縣(唐代柳中,現在的魯克沁)東南九十里”。
歷史學家岑仲勉先生認為,今魯克沁東南約70余里的“Deghar”(迪坎兒村)之“r”,是詞語尾音,“Degha”實際上是唐代語音“大海”(即大沙海的簡稱)。
迪坎兒村是“大海道”在古代吐魯番境內的最后一個綠洲,它西面約7-8公里處的古代城堡――大阿薩,則是守衛這片綠洲和古代吐魯番東南門戶的軍事重鎮。正因為如此,迪坎兒成為“大海道”通往敦煌的首途大站,也因東南兩面臨近大海一般的戈壁沙漠而與“大海”一詞發生關系。迪坎爾東部臨近的庫木塔格沙漠,東南臨近的吐魯番與敦煌之間的噶順戈壁,是“大海道”經過的主要路段。
噶順戈壁是一個準平原(有低矮的小山),地貌呈風蝕剝蝕形態,遍布礫石、碎石和流沙,是我國石質戈壁(石漠)分布最廣的區域。這里降水量極少,地表水和地下水非常缺乏,且含鹽量高,氣候極為干旱,到處呈現荒漠景象,是世界上大陸性氣候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噶順戈壁廣漠、空曠、無垠,似海茫茫,唐代被稱為“大沙海”,“大海道”也因此而得名。
歷史記載,北朝隋唐時大海道除平時使用外,若逢伊吾路上“遭賊動亂”或出現緊急軍情時,還每每作為通往敦煌以至中原的另一條徑路而發揮其特殊的作用。如北魏時柔然曾幾次逼近、占據伊吾,隋時突厥興兵伊吾,均迫使伊吾路斷,大海道無疑當取而代之,擔負起更為重要的交通職責。吐魯番阿斯塔那188號墓所出西州都督府牒文:
“北庭大賊下,逐大海道”,此事約發生在開元二年(714年)前后,北庭大賊恐指西突厥。《西州圖經》“新開道”(西州通伊州的南道)條:“今見阻賊不通”,此約發生在乾元(758-760年)之后,“賊”當指吐蕃。伊州路阻,大海道即成了通向敦煌的唯一道路。
“大海道”是漢唐西域史中某些時期賴以維系西域與祖國統一的紐帶,其重要的歷史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大海道”的探明,必將促進揭示與此有關的歷史事件之謎,推動西域史研究的進展。同時“大海道”的探明,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海道擁有地緣優勢和豐富的礦產資源,在西部大開發的形勢下,對吐魯番和敦煌(以及新疆腹地和河西走廊)間的交通和經濟的發展,均具有潛在的戰略價值。
經過實地探查確知,從迪坎兒至敦煌玉門關遺址的直線距離僅400公里左右,路面能通行汽車,只要做好相應準備,途中無饑渴之苦。在現代的條件下,“大海道”不僅遠沒有古人說的那么可怕,而且沿路富于刺激性的獨特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不時出沒的野生動物,還可大飽眼福,觀景寓教,別有一番情趣。
因此,“大海道”無疑是未來探險旅游的好去處。因而促進對“大海道”的綜合開發利用,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使"大海道"成為造福于民的新絲綢之路。
這里匯集了古城堡、烽燧、驛站、沿線可以看到新疆三分之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文物,路上會有廢棄的古城堡、烽燧、駐站、史前居住遺址、化石山、遭遇海市蜃樓、沙漠野駱駝群,經歷眾多的地理地貌,這里的風景是如此的讓人恍惚,不知這一路上到底是不是人間的風景。
如果從吐魯番出發、穿越大海道到敦煌,你會深刻的體會到民族風情之間的差異和不同美麗。穿越大海道,最大的障礙莫過于經過這里的無人區,但是走完大海道,你也會深刻的體會到絲綢之路留下的無盡美麗。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19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