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形成
太行山呂梁運動期始成太行山雛形,海水在奧陶中期退出。晚古生代時,山體發生凹陷,海水侵入。中生代,南部上升,北部局部拗陷。燕山運動時,形成新華夏式褶皺帶。喜馬拉雅運動時,表現為強烈斷裂,并伴隨大幅度拗曲,形成復式單斜褶皺。大致邢臺以北,廣泛出露太古代和震旦紀地層,并有中生代侵入的酸性巖體;以南,寒武、奧陶紀地層出露廣泛,巖層走向與山脈走向基本吻合。太行山是古老的斷塊山,西坡和緩,東坡急陡,從華北平原西望,山勢顯得格外陡峻挺拔,山高林密,形勢非常險要。構成太行山的巖石多為平緩的厚層石灰巖,所成的陡坡往往是懸崖和深谷。由黃土高原上奔流而下的暴流性河川眾多,所以太行山被許多谷道所截開。自古以來,就有“太行八陘”之稱。娘子關南5公里的井陘,就因為山間隘道如井而得名。其他還有河南省的軹關、太行、白陘:在河北省的滏口、飛狐、蒲陰陘。“陘”就是橫谷的意思,即橫切太行山的谷地,成為溝通太行山東西的孔道。

太行山歷史
太行山太行山形勢險峻,歷來被視為兵要之地。從春秋戰國直到明、清,兩千多年間烽火不息。公元前650年,齊伐晉,入孟門、登太行。齊桓公曾懸車束馬窬太行。公元前263年,秦伐韓,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一舉奪韓滎陽。公元前204年,劉邦被困于滎陽、成皋之間,他采納酈食其的建議,北扼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之津,終于轉危為安。東漢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漢安帝為防外敵侵犯洛陽,下詔在太行南端36處要沖屯兵。曹操圍臨漳,袁尚輕易率軍東出太行,結果大敗于曹軍。晉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后燕慕容垂進伐西燕,屯軍于臨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進入,滅了西燕。隋末,李世民與竇建德相爭,李世民進據虎牢,使竇不能越過太行,李乘機占領上黨,盡收河東之地。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劉福通率起義軍越過太行,火燒上黨。元將察罕粘木兒塞井陘、杜太行,遏止起義軍向北發展。河北,山西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領導和指揮下,創建了太行區(晉冀豫邊區)。發軔于太行山的游擊戰,迅速發展到西起同薄、汾河,東至渤海,南靠黃河,北沿正太、滄石路的廣大地區,先后形成許多重要戰略區。太行山還因為其險要的地理位置,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作為重要的彈道導彈陣地。據稱1995年完成的長城工程(GreatWallProject),在太行山腹地建成數座戰略導彈基地北緯38度,東經113度,供東風15彈道導彈及東風31、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使用。

太行山氣候特點
從氣候上看,太行山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雖四季分明,但冬長夏短。太行山年平均氣溫在10℃左右,氣候條件與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5℃,平均最低氣溫在-10℃左右;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23℃,平均最高氣溫在28℃上下,偶爾會出現高溫天,但概率可以說是相當低。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在這里四季分明,但明顯的冬長夏短,冬季長達半年,夏季兩個月不到。年日照時數將近2500小時,平均每個月的日照時數在200小時左右。太行山年降水量在534毫米左右,7月降水最多,為132.3毫米,12月最少,為4.4毫米。從多年的氣象資料統計的結果來看,平均每年7月,雨日大概在一周左右,可見這個時候雨下得還是比較大的。7月是太行山氣溫最高、降雨最多的一個月,同時也是雷暴天氣最多的一個月,所以選擇7月去大峽谷時機并不算好,相對來說5-6月以及8-9月應該是最佳旅游時間,這段時間氣溫比較適宜,山上的風景應該很漂亮,不過5月和8月的雨水稍多些,但通常不會下得很大,雨后的空氣一定會更清新,而且雨后易出霧,景色還會更美。而4月,10月溫度稍低了些,最低氣溫只有5、6℃的樣子,有點冷,選擇這個時間段來旅游,一定要帶足衣服,注意保暖,穿棉衣都不為過。

太行山水系情況
山西高原的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流曲深澈,峽谷毗連,多瀑布湍流。河谷及山前地帶多泉水,以娘子關泉為最大。河谷兩崖有多層溶洞,著名的有陵川的黃圍洞、晉城的黃龍油、黎城的黃崖洞和北京房山的云水洞等。在太行山深山區河北贊皇縣,有世界最大的天然回音壁。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22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