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視覺疲勞”的摩登現代,“被商業化”的古鎮情懷,“如出一轍”的小橋流水相比,被強烈的民族色彩涂抹和氤氳的地域文化,輕易就會給人一種新奇和神秘感。這種來自于遠古時代的昭示,像吸盤一般狠狠地附著人們的心臟,一探究竟。
前幾年很火的一本小說《狼圖騰》,對部分人而言,算得上是草原文化的啟蒙書。在淋漓盡致的闡釋了信仰精神之外,同時也帶著讀者們走進了內蒙古,這個富有魅力的“神秘地帶”。伴隨故事脈絡的發展,讀者除了如愿以償的看到“蒙古包”、“烤全羊”、“天葬”等熟悉的字眼之外,對面紗遮掩下的文化面孔,饒有趣味。

(電影《狼圖騰》劇照)
和“圍著火爐吃西瓜”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內蒙古同樣擁有很多屬于自己的印記。
民以食為天
吃貨應該是區別度最小,包容性最大的“人群”。內蒙古于旁人而言,無外乎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豪邁,也恨不得兩眼放光大快朵頤。但是說到系統的美食文化,就不得不提蒙餐這種具備草原民族特有的文化餐飲風俗的食物。這樣的地位可以類比四川的火鍋,分類擺上桌堪比滿漢全席。包括馬奶酒、奶皮、稍美等等。最讓人咋舌的恐怕非奶茶莫屬,由磚茶水和鮮奶熬制而成,喝的時候通常要加少許的鹽,和普通店面提供的港式奶茶相比甚是不同,味道簡直從未曾體驗過的絕妙。

(蒙餐-奶茶)

(蒙餐-奶食)
文字版“來找茬”
港真,每天吵嚷著英語難學的學生黨們真的應該來看看蒙文是怎樣的。用數學角度來看,英文充其量也就是字母排列吧,蒙文才是真正挑戰眼力的大BOSS!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此處翻譯無能)
自帶BGM出場
幾乎所有的少數民族都自帶“載歌載舞”的特質,大概這就是傳說中出場自帶BGM的人。除了悠久的“馬背文化”和獨樹一幟的美食流派之外,這里的音樂更是自有一方天地。論流傳度和歷史悠久度,馬頭琴名列前茅。這個伴隨蒙古民族走過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因琴首雕有馬頭而得名的器樂,蒙古語稱其為“潮爾”。鑒于委婉的曲調和草原特色,優秀的曲目直戳人心,如自然風景取勝的《涼爽的杭蓋》、贊揚堅貞愛情的《朱色烈》等,讓人心生向往。所以在民間更是有諸如《蘇和的白馬》和《呼和那木吉拉》這樣流傳度很廣的傳說。

一項技藝能夠沿著歷史的脈絡回溯,就能有延續的動力。而在之中有起承轉合之效的,必然是精通技藝的傳承者們。在領域中被譽為“國家非物質文化大師”的齊·寶力高(國家一級演奏員)。創作著有《萬馬奔騰》等名曲。是中國唯一走進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專場馬頭琴音樂會的演奏家。和馬頭琴相伴66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讓更多的人學會拉馬頭琴,拉好馬頭琴。所以齊·寶力高的另一個身份就是先生,除了出任中國馬頭琴學會會長、蒙古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外,還任職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大力推動了馬頭琴的教育事業。



專題來源:呼倫貝爾旅游
/hulunbeier/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22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