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轉移草場放牧,稱之為轉場。在新疆廣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場,由于草場隨山地海拔高度不同而具有分帶性,牧民們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節利用不同高度草場的遷徙游牧方式。轉場時,牧民們攜子女及親屬,組成駝隊,帶著帳篷、生活用品,趕著畜群一起大遷移,逐水草輾轉而居。


目前新疆的轉場,根據時間不同,分為:春季轉場、秋季轉場以及冬季轉場。
牧民轉場有一定的時間、順序和路線。一般來說,春季利用山地陽坡帶的干旱草原即春牧場放牧。再逐步上升,到中部的草甸草原帶過渡一段時日。夏季轉場到山地高處森林、草甸、草原和高山、亞高山草場,一般海拔在2000米~3500米。這里氣候涼爽,風光秀麗,水草豐美,是牲畜抓膘增壯增長的良好場地。夏天一過,天氣很快冷下來,高山開始下雪,牲畜必須向下轉移,過渡到秋窩子,牧民把這叫做“秋天雪趕羊”。冬天,再回到平原盆地谷地荒漠草原地帶。這里地面沒有厚雪覆蓋,牲畜能覓食牧草,新疆人亦稱為冬窩子。

一道道移動的絢麗風景,構筑了草原特有的風情
每年3月底至4月初,一年的游牧生活開始了,大批牲畜必須從冬牧場轉入春牧場。6月中旬以前轉入夏牧場(大畜轉場不受產仔和剪毛工作的影響,可在5月份轉入)。一年里, 秋季轉場是頗具觀賞性的,從9月底到10月初的這段時間大批牧民成群結隊地如潮水般遷徙,他們幾乎在同一時間開始從夏季牧場向秋季牧場轉移,從早到晚的大規模遷徙場面一直會持續半個月。從10月份開始,有些高海拔的地方開始下雪,為避免牲畜在轉場途中遭暴風雪襲擊,10月底之前牧民應使牲畜安全轉入冬季牧場。冬牧場多在避風、溫暖、薪木易得的地方。冬牧場的面積一般不大,分布為小集中大分散。從11月至翌年3月中旬,牲畜在冬牧場停留時間長達半年左右。當地哈薩克族人一般把這種地方稱為“冬窩子”,這是比較形象和貼切的稱呼。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在風景如畫的牧場放牧看似“自由自在、瀟灑無比”,這絕不是一個充滿詩意和浪漫的旅途,實際上充滿了艱辛,甚至是血淚。每年3月中旬,積雪從南向北開始消融,哈薩克族牧民便趕著牛羊從冬牧場慢慢向北游牧,4月初大部分牲畜進入春秋牧場,開始接羔,6月開始向阿爾泰山夏牧場轉移,進入最重要的“抓膘(育肥)”階段,8月下旬部分山區開始降雪,牧民又將牛羊向山外趕,到10月初轉到春秋牧場,11月下旬雪情穩定后再次轉到冬牧場,形成了無奈的“羊追雪”和“雪趕羊”的循環,年復一年,每年南遷北轉長途跋涉,最多的走900多公里。近千公里的轉場路,無疑充滿了艱辛。

千百年來,轉場是寫在哈薩克族牧民史冊里,最慘痛、最壯烈、最驚心動魄的一筆,是一部充滿悲壯色彩的史詩。漫長而艱辛的轉場路上,牧民們憑著自身單薄的力量,保護著他們的牛羊,和大自然的風霜雨雪做著抗爭,當然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經受寒冷、饑餓、勞累的輪番折磨;牛羊凍死、掉膘、流產;還要對付路上的各種不測:雪崩、狼群、病痛、死亡……長長的牧道,像繩子,一圈一圈,捆住了牧民的心,也捆住了牧人的灑脫豪邁。空曠深遠的大山里,牧民粗重的呼吸,牛羊的哀鳴,伴著清脆的駝鈴……組成了一曲哈薩克族牧民悲壯凄涼的放牧之歌

專題來源:新疆旅游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22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