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是許多人心中的夢想之地,但你真的了解西藏的前世今生么?西藏的魅力不僅在于獨特的自然景觀,更令人心馳神往的是西藏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
? ?這里給大家推薦一些和西藏有關的書籍,來惡補一下吧。

? ??如果你對西藏幾乎一無所知,最好先看赤烈曲扎的《西藏風土志》,這是藏地文化風俗的普及本,絕對入門級讀物,起碼在青年客棧里作為談資是夠用了。
具有關于地域和文化的知識之后,不能錯過的是劉立千先生譯注、校譯、著作、注釋的作品,比如《米拉日巴傳》、《西藏王統記》、《衛(wèi)藏道場圣跡志》、《西藏王臣記》等,可以作為資料借鑒,若是能從中理出脈絡就可以展開自己對西藏文化的研究。
? ??
? ? 再有興趣把西藏的文化了解得更細節(jié)些,就一定要看看于小冬所著的《藏傳佛教繪畫史》。于小冬在20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yè)入藏,那是一個火熱的年代,作家馬原、馬麗華等都是同期進藏的知識青年。西藏的文化藝術不可能離開藏傳佛教而獨立存在,而于小冬把繪畫史寫得一點都不枯燥,脈絡清晰,配圖至為精美,亦可當作圖冊來欣賞。
如果轉回到探險,一個女人的故事必須一提,她就是亞歷山德莉婭?大衛(wèi)?妮爾。她可比洛克的資歷深得多了。她年輕時赴遠東學習梵文和佛教理論,并取法號“智燈”。從1891年她初訪錫蘭和印度,到 1944年從打箭爐(康定)真正離開中國,幾十年的時間 ,她幾乎都在亞洲。她甚至在青海的塔爾寺依照藏傳佛教出家人的方式生活和修行過幾年。
? ??
《一個巴黎女子的拉薩歷險記》一書是她1923年和義子庸登喇嘛從云南出發(fā),扮作出家人偷偷進入西藏的經歷。1925年回到法國她受到狂熱追捧。她一生的旅行和著述,包括對格薩爾王的研究,奠定了法國乃至歐洲藏學研究的基礎,也使她成為法國的英雄和備受尊敬的“喇嘛夫人”。法國人至今對西藏懷有特殊感情,全賴她的影響。大衛(wèi)?妮爾在1969年將近百歲時去世,可見一生探險未必會對女人的身心造成傷害。98歲生日時,她依然難忘西藏:“我應該死在羌塘,死在西藏的大湖畔或大草原上。那樣死去該多么美好啊!”
另外一位傳奇人物是后來的西南王陳渠珍,同鄉(xiāng)的沈從文當年僅是他不知名的小兵。1909年從軍,奉趙爾豐命隨川軍進藏,路經波密被當地貴族邀請,席間有姑娘表演騎馬,他順口贊揚了其中一位,第二天這位西原姑娘就被送了過來。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fā)的消息傳到西藏,他顧念個人安危,組織湖南同鄉(xiāng)士兵和親信從拉薩出發(fā),取道東歸而誤入大沙漠,斷糧7月余,茹毛飲血,僅7人生還于西安,西原病卒。《荒野塵夢》這本書就是他一路的日記。順筆帶過的西藏風俗和傳說,讀來都頗有趣味。
? ??
《西藏是我家》是兩位美國教授根據扎西次仁的口述錄音整理出的一部傳記。由扎西次仁口述,國外著名藏學家英文執(zhí)筆,記錄了扎西次仁出生在農家,后成為藝員,又求學印度和美國,“文革”遭受牢獄之災的經歷。扎西次仁編撰了第一部《英轉山| | 207藏漢對照詞典》,出版了《美國和美國人》等專著。他最令人感動的是對民族手工業(yè)和教育的扶持。他和老伴在大昭寺廣場邊上開了一個小酒館,所有的收入全部用于扶貧,老人家溫和、平易、博學,本身就像一本耐讀的書。
? ??
《目擊雪域瞬間: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西藏》是陳宗烈先生的晚年之作,他作為十八路軍的隨軍記者,是第一批進入西藏的新聞工作者,他當時拍下的圖片在幾十年后成為珍貴的史料,他的個人經歷也是了解西藏變遷的線索。初到拉薩,他吃青菜當地人甚至會問他:“你們漢族人為什么喜歡吃草啊?”他到那曲草原采訪都得背著槍防范狼等野生動物。
《佛眼照雪域—活佛父子鏡頭下的西藏》的作者是西藏攝影家協會主席德木? 旺久多吉,德木是林芝一座寺院的名字,他的父親是這個寺院的十世活佛德木?丹增嘉措。德木?丹增嘉措仁波切是西藏最早的攝影家。書中除了父親和他自己的攝影作品,旺久多吉先生寫的文字也特別有趣,比如他說他母親原來是位尼姑,因為長得漂亮在一次法會上被一位貴族當場抱走。與他父親在一起生下了他哥哥之后,他媽媽又跟另外一位貴族生活了幾年又再回到他父親的身邊。除了這些鮮活的生活記錄,也能從中了解很多被細節(jié)化的西藏文化和歷史。
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喇嘛王國的覆滅》是一部特別厚的書,看名字就知道和宗教歷史相關,而要了解西藏必然得從宗教開始。
《西藏生死書》是一本宗教書,也是一本心靈提升指導書,先解決如何看待死亡的問題,就能更好地解決生的問題。關于西藏的書還有很多,有很大的自我摸索的余地。
專題來源:西藏旅游 ?/xz/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23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