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安徽山川秀美,風光旖旎,更因歷代文人墨客的足跡而靈動而閃光。今天帶大家探訪安徽的六大名山,讓我們一起走進安徽的那些名山,說說那些山的故事……
黃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并與長江、長城、黃河并稱為中華民族的象征。黃山集名山之所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云,廬山之飛瀑,雁蕩山之巧石,峨眉山之清涼。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稱,可以說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并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這黃山四絕著稱于世。
黃山的故事:
黃山原名黟山,古代別名崗山。相傳軒轅黃帝在這里采藥煉丹得道升天,唐天寶六載(747),唐玄宗根據這個傳說,將它改名為黃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歷名山大川后說:“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從此“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名垂千古。劉海粟大師一生十上黃山,感慨“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傳為藝術佳話。已故的劉伯承元帥在暢游黃山后欣然留下詩句“黃山自古云成海,從此云天雨也多”。
門票:230元/人
到達:黃山周圍交通方便,水、陸、空均能到達。
2.蓮花佛國九華山,中國佛教名山
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國家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這里天開神奇,清麗脫俗,是大自然造化的精品,有“蓮花佛國”之稱。九大主峰如九朵蓮花,千姿百態,各具神韻。連綿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成為自然景觀與佛教文化有機融合的典范。景區內處處清溪幽潭、飛瀑流泉,構成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還有云海、日出、霧淞、佛光等自然奇觀,氣象萬千,美不勝收,素有“秀甲江南”之譽。
九華山的故事:
九華山以地藏菩薩道場馳名天下,享譽海內外。公元719年,新羅國(韓國)王子金喬覺渡海來唐,卓錫九華,苦心修行75載,99歲圓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種瑞相酷似佛經中記載的地藏菩薩,僧眾尊他為地藏菩薩應世,九華山遂辟為地藏菩薩道場。受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感召,自唐以來,寺院日增,僧眾云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九華山歷代高僧輩出,從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樽肉身,現有5樽可供觀瞻,其中明代無瑕和尚肉身被崇禎皇帝敕封為“應身菩薩”,1999年1月發現的仁義師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氣候常年濕潤的自然條件下,肉身不腐已成為生命科學之謎,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更為九華山增添了一分莊嚴神秘的色彩。
門票:180元/人
到達:九華山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與合肥、貴池、青陽、蕪湖、銅陵、黃山均通往返客車。

3.七仙女的故鄉,中華名山天柱山
天柱山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曾被漢武帝封為“南岳”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景區內“峰雄、石奇、洞幽、水秀”,兼有豐富的人文景觀,集北山之雄、南山之秀于一身。這里有號稱“花崗巖第一秘府”的神秘谷;有中華禪宗第三代祖庭三祖禪寺;有天下奇觀石牛古洞摩崖石刻;還有人稱“江淮第一漂”的潛河漂流。天柱山的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秀。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蒼松、翠竹、怪石、奇洞、飛瀑、深潭。天柱山還是禪宗三祖道場,山下現存三祖禪寺。
天柱山的故事:
天柱山所處的潛山縣是七仙女的故鄉,“中國第一長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更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章回小說大家”張恨水,雜技皇后夏菊花、黃梅戲新秀韓再芬的故鄉。境內現仍有三國時大喬、小喬梳妝的胭脂井、孔雀墳及著名的薛家崗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天柱山是古皖文化薈萃地,人文景觀博大精深。道教尊其為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禪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來駐錫;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等文人墨客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碑刻,白居易贊其“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李白贊曰“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蘇東坡贊曰“平生愛舒州風土,欲居為終老之計”。石牛古洞摩崖石刻之多之精,名冠安徽全省。
門票:150元/人
到達:合肥、安慶、南京、上海、武漢、河南都有到達天柱山的直通車,此外乘火車、飛機均可到達。

4. 皖東明珠瑯琊山,蓬萊之后無別山
瑯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古稱摩陀嶺,是皖東久負盛名的游覽地。山由晉元帝司馬睿以其王封號而得名。景區內具有十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古樹名木遍布景區古建筑群周圍,瑯琊山特有的瑯琊榆、醉翁榆蒼勁挺拔,瑯琊溪淙淙流淌,讓泉、濯纓泉等山泉散布林間,歸云洞、雪鴻洞、桃源洞、重熙洞等洞洞神奇,九洞十八泉處處引人入勝;茂密的森林,清幽的景色使其具有“皖東明珠”、“蓬萊之后無別山”的美譽。又因盛產多種中藥材,被人們譽為“天然藥圃”。瑯琊山的故事:
這里有很多裝滿故事的地方,“一代宗師”歐陽修在這里寫下《醉翁亭記》,宋代書法大家蘇軾敬書《醉翁亭記》碑刻,唐代畫圣吳道子刻繪觀音像,除此之外,還有古清流關、唐代瑯琊寺、宋代醉翁亭、豐樂亭……唐寺、宋亭、南唐古關、幽深古道相映生輝,吸引了宋朝以后歷代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前來訪古探幽,吟詩作賦,造就了瑯琊山獨有的名山、名林、名泉、名洞、名亭、名寺、名文、名人等“八名”勝境。山林幽谷中重修和復建的南天門、瑯琊墨苑、深秀湖、歐陽修紀念館等景點和蘇唐青、蘇軾、趙孟頫、董其昌、文征明、祝枝山、張瑞圖、黃元治等歷代書法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真、草、隸、篆”碑刻與山中原有的古道、古建筑相得益彰。這里有極高的旅游品位,歷來為中外名人和旅游者所青睞。江澤民、李鵬、喬石、胡耀邦、朱镕基、吳邦國、李鐵映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后光臨過瑯琊山。
門票:旺季95元/人,淡季80元/人。
到達:自駕、打車均能到達。

5.革命老區大別山,白馬寺相依而建的山 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大別山位于中國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三省交界處,橫跨鄂豫晥三省,呈東南往西北走向,長270千米,是長江、淮河的分水嶺。大別山主峰是白馬尖,海拔1777米,是大別山第一峰,也是整個大別山區的核心旅游景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的最南端。大別山東視南京,西隔武漢,基本上位于南京和武漢的正中間,正是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別山對民國首都南京和中心城市武漢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這也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地理前提。大別山區是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
大別山的故事:
大別山主峰所以稱作白馬尖據說和佛教有關,佛教傳入中國后,漢明帝劉莊為銘記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到中國傳播佛教,在洛陽興建了白馬寺,也稱為佛教中國第一古剎,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通常寺廟的選址不是在山上就是在海邊,以表達僧人遠離塵市、養心修行的精神追求,久而久之就有“山無寺則無名,寺無山則不靈”之說。由于白馬寺并未遵循依山而建的常規,建成后印度高僧只好設想在中華大地的南方找一座山,作為理想中和白馬寺相依而建的山,雖山寺分處二地,但由于佛法無邊,只要取同名雖遙相顧盼但實為依山而建,這樣更有利于在中華大地上弘揚佛法。印度高僧認為,中華民族起源于黃河長江,白馬寺建在黃河流域,白馬山理應在長江流域,于是印度高僧以金瓶掣簽方式甄選與白馬寺的同名山,最終選定大別山,于是命名大別山主峰為白馬尖。其所以稱為尖而不是山,一者是因為大別山已經為山,而它的最高峰再稱為山不合常理,如稱作峰未免俗套,為了表達佛教對蒼天的膜拜,用尖更為貼切,因此就取名白馬尖,從此以后就有了“北有白馬寺,南有白馬尖”一說。白馬尖門票:旺季110元/人,淡季55元/人
到達:可坐火車到六安火車站,然后坐班車去大別山景區。

6.道教名山齊云山,黃山白岳甲江南
齊云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古稱白岳,有“黃山白岳甲江南”的美譽。雖以“一石插天,直入云端,與碧云齊”而得名,但最高峰海拔只有585米,山不甚高,卻崖壁直削、谷地幽深、群峰競秀,愈見其高聳巍峨,深不可測,奇巧多姿的峰巒洞巖散發著神秘的氣息。再加上齊云山獨具的丹霞地貌、崖洞石壁全是如錦似霞的紫紅和棕紅,在綠色波濤般樹林的掩映下,整座齊云山紫衣赭裳,顯得生動而鮮明,燦爛而大氣。乾隆皇帝稱之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
藝龍旅行專家——TIM生命過客這樣說:“齊云山的美,在于舒適自然,沒有登黃山、泰山的疲累,卻又有名山的險絕和變化;曲徑通幽,跌宕轉折,有道教名觀,摩崖石刻,也有閑散民居。正是深秋時節,滿山林木郁郁蔥蔥,掩不住的金黃秋色濃濃淺淺的渲染山間。登山賞景時陽光明媚,秋風習習,鳥瞰山野田陌,最是心神暢快了!”
齊云山的故事:
唐代元和年間,道教傳入齊云山,歷經宋、元兩朝,基業初奠。明代嘉靖和萬歷年間,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正一派張真人祖孫三代奉旨駐留齊云山,完善道規,修建道院,香火日盛。齊云山從這個時期開始,成為江南道教活動中心,躋身全國道教名山之列,被稱為“江南小武當”。以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宮”為主體的月華街一帶是道士和香客向往朝拜的圣地。千百年來,歷代文人墨客、顯官巨賈紛至沓來,李白、朱熹、朱升、唐寅、海瑞、戚繼光、徐霞客、郁達夫等人慕名登山,以一睹齊云神山秀水為人生一大快事,他們寄情于峰巖之上,或賦詩題詞,或樹碑為記,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珍貴文化遺產。其中,紫霄崖下明代江南大才子唐寅所書的《紫霄宮玄帝碑銘》,高二丈四,字跡工整,風格蒼勁,氣勢雄偉,堪稱古碑精品。
門票:旺季75元/人,淡季55元/人
到達:可由屯溪汽車站乘車到達,大約一小時左右。
報價到安徽旅游線路,中青旅熱線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26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