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游客到北京旅游必游的胡同有哪些?“蜈蚣街”的南鑼鼓巷、什剎海文化區域特色的煙袋斜街、歷史文化淵源深厚的帽兒胡同……北京胡同故事多,每一條街道上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和濃重的京味兒。小編特意奉上老北京胡同游攻略,推薦最地道最具京味兒的老北京八大胡同,北京旅游必游景點。
【老北京胡同游——最具京味兒的老北京八大胡同】
1、老北京胡同游—菊兒胡同
菊兒胡同位于東城區西北部,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鑼鼓巷,南鄰后圓恩寺胡同,北與壽比胡同相通,屬交道口街道辦事處管轄。
菊兒胡同,明朝屬昭回靖恭坊,稱局兒胡同。清朝屬鑲黃旗,乾隆時稱桔兒胡同。桔,兩音。一讀“潔”;一讀“橘”。桔是橘的俗寫。此處當以后者為是,宣統時稱菊兒胡同。民國后沿稱。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交道口南二條。“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大躍進路八條,后恢復原名。1979年將小菊兒胡同并入,復稱菊兒胡同。
■ 地址:東城區西北部,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鑼鼓巷
2、老北京胡同游—煙袋斜街
煙袋斜街位于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核心區內,東起地安門大街,西鄰什剎海前海,全長近300米,被列為2007年重點建設的八條特色商業街之一。
據說,當時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煙或水煙,煙葉裝在煙袋中。由于煙袋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戶一戶開起了煙袋鋪。
除此之外,煙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煙袋。細長的街道好似煙袋桿兒,毗鄰后海,在地安門以北,鼓樓前臉兒,有一條北京城最老的斜街,名叫煙袋斜街。此街東西南北走向,約有三百米長。在明朝初年,此街叫“打魚廳東街”。清朝乾隆年間刊刻的《日下舊文考》一書中稱之為“鼓樓斜街”。
但后來為何取名煙袋斜街了呢?當年住在北城一帶的旗人大都有抽煙的嗜好,北京城里的煙葉行業因此而發展起來。抽煙講究用煙袋,住在斜街上的人家看準了行情一戶挨一戶地開起了煙袋鋪。
日子久了,“打魚廳斜街”和“鼓樓斜街”漸漸聽不到了,“煙袋斜街”卻是越叫越響。
東頭入口像煙袋嘴兒,西頭入口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看上去活象煙袋鍋兒。正是基于這兩方面的原因,以“煙袋”命名斜街,真可謂名副其實了。
3、老北京胡同游—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是北京東城區的一條很古老的街道,南鑼鼓巷街道不寬,仍保持著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規劃。其南口在地安門東大街,北口在鼓樓大街。它始建于元朝,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各有8條對稱的胡同,整齊地排列在兩側,從外形看猶如一條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點保護的四合院街道。從南至北,東側的八條胡同是:妙豆胡同、板廠胡同、東棉花胡同、北兵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胡同、后圓恩寺胡同、菊兒胡同。西側的八條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兒胡同、帽兒胡同、景陽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胡同。
元代將大都城規劃為50坊,今南鑼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兩坊之間的分界巷。明代將北京內城分為28坊,將“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稱“昭回靖恭坊”,南鑼鼓巷的位置正是該坊的南北中心線,巷名為“羅鍋巷”。此名有可能是從元代沿襲來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制的《京城全圖》已將明代的羅鍋巷改稱南鑼鼓巷,并將鼓樓東大街中段路北與南鑼鼓巷相對的街道稱為“北鑼鼓巷”。北鑼鼓巷在元代為“靈椿坊”與“金臺坊”的交界,明代仍為兩坊,此兩坊的南半部在元代均為官署和寺院,且在明代沒有大的變動。清初南、北鑼鼓巷均屬鑲黃旗。清廷規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住內城,漢民等住外城。南北鑼鼓巷的定名,應早于乾隆十五年,當在清初。
4、老北京胡同游—西交民巷
西交民巷位于西城區南部。東起天安門廣場,西至北新華街,中與羊毛胡同、前細瓦廠胡同、輦兒胡同、平安胡同、人民大會堂西路、兵部洼胡同相交。全長約1080米。明代時稱西江米巷,街北分布五軍都督府、太常寺、通政使司、錦衣衛等中央機構。清代時取其諧音改稱西交民巷。清末民初,西交民巷有銀行街之稱。民國時期,北鄰北平地方法院、司法部(后遷南京)、高等審判廳。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被軍閥張作霖秘密殺害于街內的京師看守所。街內有張廷閣宅(雙合盛酒廠老板宅院)、中央銀行北平分行舊址、中國農工銀行舊址,以及大陸銀行舊址、北洋保商銀行舊址(二者于2002年改建為中國錢幣博物館新館)等文物保護單位。
■ 地址:東起天安門廣場,西至北新華街
5、老北京胡同游—金魚胡同
金魚胡同位于燈市口大街南側,屬東華門街道辦事處管轄,呈東西走向。東起東單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南與校尉胡同相通,北鄰西堂子胡同。全長567米,西口寬12米(東口寬44米),瀝青路面。
金魚胡同,明朝屬澄清坊。清朝屬鑲白旗,沿稱。“文革”中一度改稱瑞金路九條,后恢復原名。胡同西口接王府井大街,熱鬧繁華,東安市場在胡同里也開有北大門。著名的吉祥戲院和東來順飯莊都設在這里。胡同內有清末大學士那桐的府第,俗稱那家花園。1988年,和平賓館、王府飯店擴建,將半條金魚胡同拆去,那家花園也被拆除。胡同中部路南有賢良寺,為清北京內八剎之一。賢良寺創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原在校尉胡同之西,為怡親王府邸。乾隆二十年(1755)將寺移建于此。山門開在帥府胡同,約在今天王府井全聚德烤鴨店的東面。因該寺離皇城較近,外省官吏進京述職,多居于此。清末,李鴻章曾在這里居住和辦公。現寺原建筑多不存。今日金魚胡同,道路寬敞,街道兩旁是高大的臺灣飯莊、和平賓館、王府飯店,昔日胡同景象早巳不存。
■ 北京旅游必游景點:
金魚胡同北邊最大的宅院是“那家花園”,今和平賓館址,原是清末大學士那桐的府第。這位“爺”,姓葉赫那拉氏字琴軒,滿洲鑲黃旗人,據說與慈禧沾親。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單北大街
6、老北京胡同游—東交民巷
東交民巷,是北京市東城區的一條胡同,舊時因這里是漕運地,所以原稱東江米巷。
胡同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
元朝時,東交民巷和廣場西側的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胡同,名叫“江米巷”。由于當時這條胡同有元代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的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明代時修建棋盤界,將原來的江米巷截斷成為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東江米巷設有六部中的禮部以及鴻臚寺和會同館但主要只接待來自安南、蒙古、朝鮮、緬甸等四個藩屬國的使節,因此會同館又被稱作“四夷館”。到了清代,會同館改名四譯館,并修改政策只允許外國使節在這里居住四十天。
東交民巷原是明清兩代“五部六府”所在地。清乾隆、嘉慶時期曾有“迎賓館”供外國使臣臨時居住。鴉片戰爭(1840年)以后在這地區先后設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館,1901年后改為使館街,英、美、法等11國在巷內成立聯合行政機構,還開設了“美國花旗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英國匯豐銀行”、“日本正金銀行”及教堂、醫院等多處,這段歷史留下許多風格各異的西洋建筑,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
■ 北京旅游必游景點:
東交民巷北側臺基廠頭條東口路北有安郡王府。安郡王岳樂為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饒余親王阿巴泰第四子。雍正初年,安郡王子孫因獲罪遷出王府,雍正二年(1724年)被改作清代表彰忠烈的昭忠祠。安郡王府西側還有一座廉親王府。這位廉親王可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他就是康熙帝第八子允祀。他是雍正皇帝的政敵,后來被雍正皇帝改名為阿其那(滿語:狗),電視劇里都叫他“老八”。廉親王府西側還有一座裕親王府。裕親王是順治帝第二子福全。福全在康熙六年(1667年)被封為裕親王,同年建府。
■ 地址: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
7、老北京胡同游—國子監街
國子監街東西向,位于雍和宮大街與安定門內大街之間。形成于元朝初年,明時,國子監街無稱,只叫“國子監孔廟”。清乾隆時稱國子監,至今未變。雖然街兩端的牌樓額坊題曰“成賢街”,卻始終不能作為正式地名傳播,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成賢街就是國子監。1965年稱國子監街。文革時稱紅日北路九條。國子監街保存著較好的舊京街巷的風貌。因孔廟和國子監在此而得名。1984年定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國子監街是京城現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巍然聳立的牌樓,夾道的古槐,和兩旁的大小宅院、廟宇,古色古香,清幽恬靜,古城韻味十足。
國子監街是北京僅存有牌樓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樓,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國子監街上還有祀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韓文公祠、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廟、祀灶王爺的灶君廟。
國子監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也是掌管國學政令的機關。國子監設有禮、樂、律、射、御、書、數等教學科目,當時的人如果能在國子監上學,那就算是光宗耀祖了。國子監的最高長官稱祭酒,元代的著名學者許衡便做過這里的祭酒。他手植的柏樹存活了好幾個世紀。
孔廟,元大德六年(1302)開始營建,十年(1306)建成。明永樂九年(1411)在舊址重建。清乾隆二年(1737)易為黃色琉璃瓦。光緒三十二年(1906)升祭孔為大祀。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地方,內有進士碑林,共有石碑198座,上刻元、明、清三代進士5萬余人的姓名,袁崇煥、曾國藩等人的名字均在其上。孔廟內也有不少柏樹。有一株位于大成殿西側,相傳明時的奸相嚴篙代嘉靖皇帝祭孔,行至樹下,被樹枝掀掉了帽子。于是相傳柏樹有知,稱此樹為“除奸柏”。
8、老北京胡同游—帽兒胡同
帽兒胡同屬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街道。東起南鑼鼓巷,西至地安門外大街。北與豆角胡同相通,南與東不壓橋胡同相通。明代稱梓潼廟文昌宮胡同,因有文昌宮而得名。清代因有制帽作坊,改稱帽兒胡同。帽兒胡同7號、9號、11號院,原為清末大學士文煜的宅園。13號院為馮國璋故居。35、37號院原為清宣統皇后婉容娘家、承恩公府,俗稱娘娘府。45號院原為清代提督衙門。
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 北京旅游必游景點:
帽兒胡同現存完好的四合院有:帽兒胡同5號、帽兒胡同9號(可園)、帽兒胡同11號(文煜宅)、帽兒胡同13號(馮國璋故居)、帽兒胡同21號(梓潼廟文昌宮遺址)、帽兒胡同37號(婉容故居)、帽兒胡同45號(清提督衙門、民國保安隊部)等。
在帽兒胡同的開頭,還和有名的南鑼鼓巷相交,過去一點還有著名的菊兒胡同,當年的軍機首輔,大學士榮祿的府第就在那。尾上那邊有出名的煙袋胡同,所以您要是想來此游覽,感受老北京城的那種氣息,帽兒胡同是不錯的選擇哦。
1號文昌廟(現僅存一塊劉墉題寫的御制碑),現為居民院;
11號的“可園”是清朝光緒年間大學士文煜所建,1984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后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產權為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現空置;
35號、37號原為宣統皇后婉容娘家,1984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乙38號為東城區少年美術館主要服務接待設施:
38號為匯福達賓館;
乙43號為海麗舍茶館;幕府拉茲印度餐館;
■ 地址:北京老城區鼓樓和地安門之間呈東西走向
■ 重慶到北京旅游行程推薦:
從重慶出發到北京天津老年人雙臥八日游【夕陽紅】/tiananmen/r47.html 1460元/起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26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