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機場是亞太地區最為繁忙的機場之一,每天的客運量都非常大,早前香港的機場修建了不少衛星廳,但是現在已經逐步取消了衛星廳,那么這是什么原因呢?

機場的衛星廳是指獨立于機場主航站樓之外的小型航站樓。有些機場在設計之初,為了充分利用地皮,規劃有衛星廳。有些機場是隨著業務發展,被迫在主航樓之外擴建新的小型候機樓,成為了衛星廳。被稱做“衛星廳”的航站樓,大多需要使用擺渡大巴前往。如果修建了地道或者天橋,原則上就不應該再叫做“衛星廳”了。
全球很多機場都有衛星廳,我國的香港、浦東、深圳、成都等也都有衛星廳(或者在建)。因為沒有地道或天橋相連,在繁忙的機場,衛星廳的效率是很糟糕的。
衛星廳的效率低下,主要是因為需要使用擺渡巴士。擺渡巴士把一群亂哄哄的乘客拉到衛星廳之后,這些人還得再次等候和排隊,才能逐一登機,所以需要提前很久就將他們從主航站樓轉移到衛星廳。但如果有個別乘客沒趕上,也使用專門巴士拉到衛星廳的話,費時費力不劃算,還不如扔掉他。所以如果你有誤機的經歷,多半與這個有關。總之,不如廊橋方便。

就算有小火車相連的“衛星廳”,其效率也沒有主航站樓高,這是因為小火車一般不能24小時運作。晚上旅客太少的時候,使用小火車也不劃算。因此就算是在新加坡或者香港這樣的大型樞紐機場,夜間也會停止小火車,改用發車間隔很長的巴士。如果你在夜間需要跨航站樓轉機,就不能不考慮這個問題。
如果要真正地提高效率,那當然還是修條路讓乘客能直接走過去。

我國在機場建設方面追求面子,喜歡將主航站樓搞得超級龐大,因此不太需要衛星廳。在我國內地,機場都擁有很多“遠機位”。乘客在主航站樓里候機,時間差不多了就提前塞車里拉到遠機位去登機,購物吃飯統統就不要想了。因為不注重效率與乘客體驗,提意見的人很少,也基本上沒有建設衛星航站樓的必要。

只是由于近些年來客流增長的實在太快,有些樞紐機場開始興建新的航站樓,有些外行媒體將這些新航站樓也叫做“衛星廳”。但實際上,除了雙流機場的衛星廳是真實的衛星廳以外,其它的都是“冒牌貨”。
我國最著名的機場衛星廳在香港。它建成于2010年,目的是為了提高效率和提升體驗。當時的香港機場日漸興旺,寬體機增長迅速。為了將主航站樓寶貴的廊橋資源保留給寬體機使用,香港機場在T1北側修建了這座“衛星廳”。它提供10個窄體機的停機位,里面商場廁所一應俱全,有效地提升了客戶的候機體驗。

但是要說到效率,很是令人失望。因為香港機場過于繁忙,往來主航站樓與衛星廳之間的巴士總是需要等候過路的飛機,很難保證按時將乘客送至衛星廳。同時因為接駁的上車區空間狹小,候車時擁擠不堪;擺渡中巴排放的尾氣在低矮的空間無法消散,常常被乘客投訴。
所以改造這個衛星廳,很久以前就被提上了議程。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為應對客流增長,2016年香港機場建成了“客運中廊”,極大地緩解了衛星廳的壓力。客運中廊與主航站樓有地下小火車連接,乘客可以在數分鐘之內穿梭來往,非常方便。

但為了徹底解決衛星廳的效率問題,香港機場并沒有在客運中廊啟用后放棄衛星廳,反而提出了大膽的想法:修一座天橋將它與主航站樓連起來!

現在,這座天橋已經初具雛形了!
在全世界范圍內,敢于這么在飛機上修建一部天橋的機場不多。比較著名的有吉隆坡的第二機場(KLIA2),那里有一座“飛機天橋”連接KLIA2兩條長長的平行指廊。因為KLIA2主要供亞航使用,亞航最多的是A320飛機,因此這座天橋只需要能讓A320這種中型客機穿過就行了,并不是十分高大。

與之相比,香港機場衛星的天橋可謂“高大”。香港機場是全球重要的樞紐機場之一,空客A380和波音747都是常客,為了不影響效率,這座天橋高到令人發指的地步。依拉總看來,A380可以輕松地穿過,屆時肯定將成為一景!
只是,這么一個大工程,要花多少錢哇?

香港機場為了提高效率做了很多建設與規劃。在前幾年,國內三大航的窄體機主要停靠在衛星廳。但是因為國內航班糟糕的準點率拖低了香港機場的效率,現在幾乎都被扔在了遠機位了。所以現在香港機場的格局是:重型機在T1,客運中廊主要由香港航空、香港快運和東南亞廉航們使用,大陸來的窄體機因為總晚點,被安排在效率最低的遠機位。

香港機場的衛星廳現在主要供國泰港龍公司的窄體機使用。因為是基地公司,安排廊橋時比較輕松,有利于提高效率。所以,在“天橋”建成之后,如果你乘坐國泰港龍的窄體機出入香港機場,你將有體會這座高大無比的“空中天橋”。
效率從來不是靠天吃飯。為了提高效率,香港機管局不僅操碎了心,也真舍得花錢。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70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