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地處山西省境內,是一處充滿了佛教文化魅力和歷史淵源的特色之地,也是著名的旅游景區,五臺山被譽為四大佛山之首,擁有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下面給大家分享詳細的介紹。
山西省中北部有個忻州市,忻州市主城區東北有個五臺縣,五臺縣北部就是著名的五臺山。需要說明的是,五臺山有兩個所指,即五臺山和五臺山的主峰五臺山(為有所區別,前者下稱五臺山脈)。

五臺山脈是太行山脈的一部分,呈東北——西南走向。五臺山脈的北部就是恒山(山脈),作為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就在恒山(山脈)的東北部。
五臺山脈和恒山(山脈)的走向基本一致,兩座山脈之間就形成了谷地,著名的滹沱河就從這里流過,繞了一個大圈在五臺縣東南進入河北省。
另外還有一件事值得一說,在五臺山脈和恒山(山脈)的東部有一座險隘,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平型關。

五臺山名氣很大,但大家熟悉的其實是作為山峰的五臺山,而不是五臺山脈。五臺山位于五臺山脈的東北部,海拔最高處是約為3061米的北臺頂。
這座山為啥叫五臺山而不叫六臺七或七臺山呢?很簡單,因為五臺山脈總共有五座峰頂平整如臺子的山峰,頂峰上都沒有樹木,故曰五臺山。

五臺山之所以名氣這么大,和兩本書有關,先說第一本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有幾個主要人物,比如林沖、魯智深、武松,書中第一個出場的主要人物就是魯智深。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延安府提轄魯達愛打抱不平,看到賣藝女金翠蓮受賣豬肉的鄭屠欺負,一怒之下三拳打死鄭屠,逃到山西,偶遇被當地地主趙員外納為小妾的金翠蓮。
趙員外為了幫助魯達躲避官府的追拿,就讓魯達上了附近的五臺山出家做了和尚,師父賜名曰智深。
魯智深是個“酒肉和尚”,一天不讓他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簡直就如同殺了他一般。魯智深酒后大鬧五臺山,把寺廟攪得雞犬不寧。
眾人容他不得,長老只好讓他離開五臺山去東京汴梁的大相國寺。在《水滸傳》里,魯智深大鬧五臺山是著名橋段之一,名氣之大不遜于林沖風雪山神廟、武松打虎、斗殺西門慶。

第二本書是《楊家將》。北宋初年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楊令公楊繼業有七個兒子,最有名的自然是楊六郎楊延昭,其實楊五郎楊延德的功夫也不差。
楊五郎跟著父親楊令公鎮守雁門關,楊令公兵敗后撞李陵碑殉國,楊五郎萬念俱灰,來到五臺山出家。
在此之前,宋太宗趙光義曾駕幸五臺山,楊五郎隨駕,認識了方丈睿見和尚。睿見和尚和他相談甚歡,臨別時送他一個小包裹。
楊五郎兵敗后,打開這個小包裹,里面是一套僧衣。楊五郎明白了睿見和尚的用意,落發五臺山。
無論是《水滸傳》還是《楊家將》,在民間都有極高的傳播度,五臺山想不出名都難。
其實早在《水滸》成書之前,五臺山就已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因為五臺山是著名的佛家盛地和道家盛地。佛家稱五臺山為清涼山,道家則稱為紫府山。

之所以叫清涼山,是因為五臺山的頂部氣溫較低,所以稱之。之所以稱為紫府山,則是因傳說五臺山經常冒出一團團的紫氣。
在古代的傳說中,只有仙人出沒的地方才會有紫氣。西晉永嘉之亂,很多老百姓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五臺山居住。
大家發現一位山人打扮的人常往來于山中,欲求而不得,大家就傳說山中有仙人。

五臺山的地勢非常險要,可以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明朝崇禎年間,起義軍有一部就占據了五臺山,居高恃險而守,官軍雖然人多,依然拿山上的起義軍毫無辦法。不要說在交通落后的古代,五臺山地勢奇險,就是交通發達的現在,五臺山依然稱得上險峻,為“晉北要沖之地”。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71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