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是一個比較新的東歐國家,位于巴爾干半島上,這里保留了最原始的歐洲農莊風貌,當地的特色美食令人驚嘆不止,近年來塞爾維亞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和服務業,是一個絕佳的出鏡旅游目的地,下面給大家分享詳細的旅游攻略指南。
1、礦泉小鎮的愛之橋是世界公認的愛情鎖發源地。據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位本地的女老師Nada愛上了軍官Relja,兩人彼此許下永不變心的承諾。隨后Relja被征召至前線,不久后,遠在他鄉的Relja竟愛上另一名女子。
獨留故鄉的Nada得知消息,徹底心碎,悲傷過度而死去。為了捍衛自己的愛情并紀念這段故事,當地女孩們便開始把刻有自己與戀人姓名的鎖掛在當初Nada與Relja相遇的橋上,以鎖住彼此的愛情。
如今這座位于鎮中心公園里的愛之橋密密麻麻地掛滿了愛情鎖,前來加鎖的情侶絡繹不絕。

礦泉小鎮的名字叫弗爾尼亞奇卡,周邊擁有七個天然礦泉眼,其中一口最著名的泉眼“Toplavoda”的泉水溫度為36.5度,恰好與人體溫度相同,在公元2世紀時便被羅馬軍隊發現具備療效。
1835年,一名來自捷克的男爵主導將弗爾尼亞奇卡打造成一個礦泉療養地,自此,這里成為了塞爾維亞乃至巴爾干地區最為著名的礦泉度假村,擁有一流的自然環境以及旅游設施,四季皆宜,而且消費低廉。
小鎮有多家酒店、度假村都提供種類齊全的Spa體驗,從帶有當地特色的傳統Spa到現代型的Spa應有盡有,并且都可以對非住客開放,想體驗的童鞋,可以去試試。

2、斯圖代尼察修道院,是建于中世紀的古老修道院,拜占庭風格的穹頂繪畫,是塞爾維亞地區最大、最傳統古老的修道院,有完整的防御系統,像一座堅固的堡壘。
前往修道院的路非常好,但很顯然位置也比較偏僻,沒幾個游客。修道院免費開放,但是主殿不允許拍照,而且我去的時候,主殿正在修繕,搭了很多腳手架,基本上也看不到墻上和穹頂的繪畫。

偏殿里精美的濕壁畫。

從新帕扎爾去往烏瓦茨峽谷途中。
這一段進入了牧區。 牛羊遍地,忽而云霧漫山,忽而云開日出,路邊的無主果樹上,結滿累累果實,一路走,一路都是明信片般好風光。

每個國家,都有一兩個讓世人熟知的景點,比如美國的尼亞加拉大瀑布,法國的艾菲爾鐵塔,印度的泰姬陵,意大利的威尼斯,荷蘭的羊角村,希臘的圣托里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哪里。
要說塞爾維亞的標志性景點,我覺得烏瓦茨峽谷是當之無愧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里雕琢出令人嘆為觀止的奇景,烏瓦茨峽谷連續15個180度的巨大河灣讓人屏息。

山上的路很不明顯,也沒有明確的去往觀景臺的指示牌,我們開了半天,也沒找到,因為當天還急著過境去黑山,所以,我就只拍到這樣一張照片……要是有個無人機就好了!
如果能順利找到觀景臺,相機或手機,也能拍到至少三個河灣。

Sargan 8字小火車。
這段鐵路曾經是貝爾格萊德-薩拉熱窩窄軌鐵路最險峻的一段,在薩爾干山口,火車更是需要在5公里的直線距離內攀升400多米的高度,這條鐵路始建于1915年,當時的蒸汽機車還達不到這么大的動力,設計鐵路的工程師就想出了8字繞行的絕妙辦法,薩爾干8號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如今鐵路的運輸任務已經解除,單純做為旅游觀光了。

Mokra Gora是這段觀光鐵路的起點站,小火車從這里出發,途經四個站點,然后再開回來,全程大約2個小時。

3、木頭城
這座小村莊緊挨這波黑邊境,是被人們稱為天才的塞爾維亞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EmirKusturica)一手打造的,他稱這里為自己的“烏托邦”,意為遠離城市、喧囂和戰亂。這里曾是庫斯圖里卡的電影《生命是個奇跡》的取景地,現在改造成度假村,所有的這一切,甚至包括街道,都是用木頭建造的——這正是19世紀塞爾維亞的傳統山村的模樣,“木頭城”也因此得名。

塔拉國家公園是塞爾維亞西南部一個重要的點,游客來塞國,基本都要來這里看一看。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高遠的天,彎曲的河流,翡翠般的湖泊,和林中木屋。如果運氣好的話,還能碰上熱情淳樸的民宿主人,近距離感受下塞爾維亞山區人民的生活,那是非常有趣的。
對面就是波黑,塔拉國家公園,在兩國交界處。

我的熱情的房東老爹,還帶著我們森林徒步。這片森林里,生活著大約有六十只熊喲!
塞爾維亞人的生活水準,比我想象的高。我住的那家民宿,雖然在山里,但全自動洗衣機,烤箱,微波爐,空調,電磁爐……一切我們在城市里所有的家用電器,這里都有,什么都不缺。

4、這座小屋,由三個塞爾維亞少年在1968年開始慢慢組建,其中有一名少年的親舅舅,就是帶領中國足球隊歷史性踏入世界杯決賽圈的名帥——博拉·米盧蒂諾維奇。
2012年8月,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曾經刊出過,英國《每日郵報》也刊登過,小屋因此名聲大噪,前來尋訪的游客絡繹不絕。

拉查修道院離河中小屋很近,它大約在1275年興建,曾被用作存放重要的宗教物品,包括年代久遠的古籍和金幣等,不過都在歷代的戰亂中被掠奪殆盡。

修道院的外墻,是粗糙的大石塊,有人會在石塊的縫隙里塞上硬幣祈福。這個習慣,倒跟我大天朝人民看到寺廟的池或缸,就扔硬幣是一樣一樣的。

5、烏日策城堡的具體建筑年限,已經無人得知,考古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大約建于12-13世紀的尼曼雅王朝。
古堡已經頹敗得不成樣子,都是斷壁頹垣,我們去的時候,有泥水匠正在修繕,大約當地政府終于認識到它的殘留價值,打算把它打造成一個景點。
從前人的航拍古堡的圖片來看,這座堡壘選址非常巧妙,建在陡峭的山崖之上,給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感覺,非常險要。

站在城堡上眺望烏日策,這座城市的建筑,都依山而建,所以還有個稱號,叫“塞爾維亞的重慶”,這樣看過去,還頗有點意思。

6、諾維薩德是塞爾維亞北部城市,同時也是塞爾維亞第二大城市,查了一下,諾維薩德和中國長春,還是友好姐妹城市。
自由廣場是諾維薩德老城區的中心地帶,廣場周邊集中了各種教堂、市政廳、國家大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城市建筑,以及由眾多露天餐廳、咖啡館、小酒館連成的美食街,如果喜歡建筑的,感覺在這里可以玩上一整天。

諾維薩德最著名的景點,毫無疑問是歐洲第二大要塞、位于多瑙河邊的彼得羅瓦拉丁堡壘了,它和老城區隔河相望,因為離地位置險要,又被稱為“多瑙河上的直布羅陀”。

整個堡壘最顯眼的,當數這座鐘樓了,它是諾維薩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標簽——時針長,分針短,據說這樣的設計,是為了方便河上的船夫遠遠就能看清時陣,掌握大概的時間。由于熱脹冷縮的關系,大鐘夏天走得慢,冬天走得快,人們戲稱它為“喝醉的大鐘”。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6、蘇博蒂察是塞爾維亞邊境,和匈牙利接壤的一個城市,貝爾格萊德通往布達佩斯的鐵路由此出境。拉伊赫宮一度讓我以為這是座宏大的教堂……

蘇博蒂察市政廳。

蘇博蒂察是座閑散的小城,建筑老舊卻有味道,街上形人不算多,大都不緊不慢的。
猶太教堂是蘇博蒂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最早使用混凝土和鋼結構的建筑之一。

塞爾維亞目前和我們國家還沒有直航,比較快捷的到達方式,是從莫斯科轉機,全程大約需要16個小時左右。
塞爾維亞國土只有8萬多平方公里,比浙江省還要小點兒,建議租車自駕游玩,她周邊的黑山有條件免簽,波黑免簽,所以也可以順便把這兩個國家串起來玩。
畢竟以前的南斯拉夫電影的里“橋”,就在黑山,而瓦爾特要保衛的薩拉熱窩,如今是波黑的首都。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7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