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松鼠桂魚
是中國蘇州的著名傳統菜式。以桂魚為原料,經去骨、剖花、炸制,呈松鼠狀,再澆上糖醋鹵汁而成。該菜式口感鮮甜、脆嫩。在江南各地一直將其列作宴席上的上品佳肴,適宜體質衰弱、虛勞贏瘦、脾胃氣虛的人食用。
2、響油鱔糊
指烹調后的鱔糊端上餐桌,熱油尚在盤中“辟叭”作響,素稱特色名菜。江南水鄉,黃鱔遍及河道水灘甚至田間溝邊。蘇州菜肴中以黃鱔為原料的有不少,膾炙人口的有刺毛鱔筒、生炒鱔片、爆鱔絲等等,響油鱔糊有名就在“響油”上。
3、陽澄湖大閘蟹
河蟹的一種,學名中華絨螯蟹,雖然各地的大閘蟹基本品種相同,但是由于水域和養殖方法的不同,在外觀、口味,甚至售價上都會有所區別,而陽澄湖大閘蟹是公認知名度最高的大閘蟹品種,不僅體大、肥美、營養豐富,還以其青背、白肚、黃毛金爪的特點在螃蟹中獨占鰲頭,是中國政府為保護源產地優質產品的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而陽澄湖也已成為了大閘蟹的代名詞。
4、鲃肺湯
斑魚生長在太湖木瀆一帶,以魚肝肥嫩、魚肉細膩著稱。“斑肝湯”采用斑魚之肝,輔以火腿、香菇、筍片等,用雞清湯燒制而成,風味獨特,湯清味鮮。那么“斑肝湯”緣何變成“鲃肺湯”?原來,這里還有一段故事呢!
上世紀20年代一中秋期間,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偕夫人到太湖游玩賞桂,歸途中路過木瀆,他到鎮上石家飯店用餐。為了招待于先生,店家特地做了道斑肝湯。沒想到于先生食后對此湯情有獨鐘,贊不絕口,即興揮毫寫下:“老桂開花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歸舟木瀆猶堪記,多謝石家鲃肺湯”的詩句。
魚肝在民間俗稱“魚肺”。當時為詩中的這個“鲃”字,有人在報紙上寫文章諷刺于先生不辨“斑”、“鲃”,因而引起一場筆墨官司。誰知報紙上爭來爭去,卻把“斑肝湯”的名聲越炒越大,最終成為名揚大江南北的珍饈。長久以來,不但“斑肝湯”為“鲃肺湯”所取代,而且此湯成為人們爭相而食的佳肴。
5、碧螺
是指洞庭東、西山特產碧螺春茶葉,碧螺蝦仁用新碧螺春的清香茶汁作調料,與河蝦仁一起烹調而成。入口后不僅有河蝦的鮮味,而且有名茶的清香,別具韻味。上桌時如以茶葉點綴圍邊,則色香味俱全,益臻蘇州菜肴特色。用新碧螺春的清香茶汁作為調料,與河蝦仁一起烹調而成,既有河蝦的鮮味,又有名茶的清香,別具風味。在蘇式菜肴中用河蝦制作的菜頗多,如油爆蝦、鹽水蝦、碧螺蝦仁等等,其中螺蝦仁為吳門傳統名菜。
6、腌篤鮮
是江南地區漢族特色菜肴,蘇州、宜興、無錫等江南地區的民間家常菜,為上海本幫菜、蘇幫菜、杭幫菜中具有代表性的菜色之一。腌篤鮮是用春筍和鮮、咸五花肉片一起煮的湯,菜品口味咸鮮、湯白汁濃,肉質酥肥,筍清香脆嫩,鮮味濃厚。
7、叫化雞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也稱“叫花子雞”、“黃泥煨雞”、“乞兒雞”等,是蘇菜的一道名菜,流行于江蘇、浙江。相傳明末清初,在江蘇常熟虞山腳下,一乞丐偶得一雞,但又苦于沒有炊具和調料,連煺毛的開水也無法找到。無奈之時,乞丐突發奇想,將雞破肚帶毛涂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待泥土干硬后拍碎,雞毛隨泥巴一起脫落,雞香味撲鼻。后來這一做法為他人效仿,成為常熟名點,并因其創始人而得名叫化雞。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8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