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十景
十景之一:斷橋殘雪
斷橋,今位于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她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一旦銀妝素裹,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
斷橋殘雪有幾種解釋,較通行的說法是,每當雪后初晴,來至斷橋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嶺一帶樓臺上下,如鋪瓊砌玉,晶瑩朗澈,有一種冷艷之美。
又有人認為,大雪初霽,登寶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皚皚如鏈。日出映照,斷橋向日橋面積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橋面一痕,仿佛長長的白鏈到此中斷了,故以“殘雪”名之。
今日斷橋,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獨孔環洞石橋,長八點八米,寬八點六米,單孔凈跨六點一米,年前曾經大修,但古樸淡雅的風貌基本未變。橋東堍有康熙御題景碑亭,亭側建水榭,題額“云水光中”,青瓦朱欄,飛檐翹角,與橋,亭構成西湖東北隅一幅古典風格的畫圖。
十景之二:平湖秋月
位于西湖白堤西端。唐時此建望湖亭。清代在亭舊址修建御書樓,樓前筑有圍欄平臺。每當清秋氣爽。湖面平靜如鏡,皓潔的秋月當空,月光與湖水交相輝映,頗有“一色湖光萬頃秋”之感,故在湖畔立碑,題名“平湖秋月”。一九五九年,將原有三百六十多平方米的景境,擴大到一千六百平方米。拆除哈同花園圍墻,并擴建和改造了八角亭、“湖天觀其詳一碧”樓和四面廳,呈現新穎別致的園景。在湖石假山間,增植紅楓、石榴、丹桂、紫薇等花木,掩映著亭、樓、廳、榭,極富詩情畫意。宋王洧《平湖秋月》詩云:“萬頃寒光一夕鋪,水輪行處片云無,鷲峰遙度西風冷,桂子紛紛點玉壺。”
十景之三: 柳浪聞鶯
位于西湖東南岸,清波門處。南宋時為帝王御花園,稱聚景園。元代回族巨商阿老丁,在杭州興建清真寺,死后葬此,俗稱回回墳。清代恢復柳浪聞鶯舊景。柳型各具特色:柳絲飄動似貴妃醉酒,稱“醉柳”;枝葉繁茂如獅頭,稱“獅柳”;遠眺象少女浣紗,稱“浣紗柳”等。有柳洲之名。其間黃鶯飛舞,競相啼鳴,故有“柳浪聞鶯”之稱。解放后,將一隅之地,建成占地十七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友誼、聞鶯、聚景、南園四個景區。園林布局開朗、清新、雅麗、樸實。柳叢襯托著紫楠、雪松、廣玉蘭及碧桃、海棠、月季等異木名花。是欣賞三面云山一面水的觀景佳地,令人心曠神怡。園東草地坪上聳立著“中日不再戰”紀念碑,并植有日本櫻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好情誼的象征。
十景之四:雙峰插云
雙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別位于西湖之西南、西北。其“雙峰插云”御碑亭景點,在洪春橋畔。南高峰海拔二百五十六點九米,北高峰海拔三百五十五米。兩峰遙相對峙,綿延相距十余里。當群山云霧迷漫時,兩峰時露雙尖,宛如峰插云霄,故名“兩峰插云”。清康熙皇帝觀其詳游此,改為“雙峰插云”。自然風光異常優美,峰勢高峻磅礴,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后或陰翳多云天氣,彩云、白云或濃或淡,忽纏忽遮,是云是山,一片朦朧。如一幅壯觀的水墨淋漓而濃淡有致的山水畫卷展現在面前。《西湖志》描述道:“每春秋佳日,憑欄四望,儼如天門雙闕,拔地撐著,祥云,隨風卷舒,日光遙映,常觀五色”引人入勝。
十景之五:蘇堤春曉
位于西湖西側。北宋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發動民工開浚西湖,除葑草,挖淤泥,化工20萬,筑成了一條從南山到北山橫貫湖面長堤,人稱蘇堤。在長達2.8公里的堤上,建有六座石拱橋,名曰: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堤成觀其詳通行,蘇氏無比喜悅,作詩云:“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山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卷蒼云空!”如今已成為柏油路面,設有長被靠椅,寬闊的草坪上,栽有楊柳、芙蓉、碧桃、海棠等40多個品種。蘇堤風光旖旎,晴、雨、陰、雪各有情趣,四時美景也不同,尤以春天清晨賞景最佳,故有“蘇堤春曉”之美名。明人李攀龍詩曰“桃紅柳綠競春天,澹點煙波倚岸妍。畫舫停橈觀翠袖,長堤勒馬踏晴煙。花朝曾問西冷浪,谷雨重登錦塢巔。縱目樓臺窮眺望,萬山爭列酒杯前。”
十景之六: 三潭印月
位于西湖三島之一的“小瀛洲”附近。北宋蘇東坡組織民工疏浚西湖時,挖湖泥堆積成島基。防止西湖再度淤積,立三座瓶形石塔為觀察標志,名為“三潭”。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體上排列著五個等距離圓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紙,塔中點燃燈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現許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確實難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解放后進行了擴建和改建,現有開網亭、閑放臺、先賢祠、迎翠軒、亭亭亭、花鳥廳、我心相印亭、曲橋及九獅石等景。岸上金桂婆娑,柳綠花明,與雕欄畫棟的建筑相映成趣。具有湖中有島,島中有湖,園中有園,曲回多變,步移景新的江南水上庭園的藝術特色。明人張寧詩云:“片月生滄海,三潭處處明。夜船歌舞處,人在鏡中行。”
十景之七: 花港觀魚
位于西湖蘇堤南側。花家山有一小溪經此注入西湖,稱花港。南宋內侍官盧允升在山下建花園,名“盧園”。園內種花養魚尤為著名,固有“花港觀魚”之美稱。園日久已廢,至清重新鑿池養魚,建園筑亭,康熙皇帝題“花港觀魚”;勒石立碑于湖畔。解放后,在僅有的一池、一亭、一碑和三畝地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和整修,占地面積三百多畝,成為西湖風景區內最大的一級公園。分紅魚池、牡丹園、叢林、草坪和花港等景區。以魚和花景觀為最,池內蓄養數千條紅鯽魚,或潛或跳,游人投餌,群魚爭食,有聲有色,賞心悅目;從池邊曲徑走去,便是花的世界,僅牡丹有四百多株名貴品種,有“酒醉楊妃”、“嬌容三變”等,千姿百態,絢麗多姿,別有情趣。
十景之八: 南屏晚鐘
位于西湖之南,南屏山北麓。宋吳越王錢叔為高僧永明禪師而建,稱“永明禪院”。地處怪石參嵯,宛若屏障的南屏山間。南宋時改名“凈慈禪寺。”清康熙南巡時,以天將破曉,“夜氣方清,萬簌俱寂,鐘聲乍起,響入云霄,致足發人深省也”之由,改稱“南屏晚鐘”、寺前原有一大鐘,聲音宏亮,每到傍晚,鐘聲在暮靄中抑場回蕩,山谷共鳴,傳聲獨遠,形成“玉屏青嶂暮煙飛,紺殿鐘聲落翠微”的意境。因此仍稱“南屏晚鐘”。凈慈寺自宋至清代,幾經興廢,原鐘早不存在。從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八四年,進行兩次大整修,寺宇煥然一新,新鑄銅鐘重達一萬寺千公斤。悠揚的鐘聲重新回蕩,使人們想到明人聶大年的《南屏晚鐘》詩:“柳昏花暝暮云在,隱隱初傳一兩聲。禪榻屢驚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
十景之九: 雷峰夕照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宋吳越王錢叔因黃妃得子而建。初名“黃妃塔”。原擬建高十三層寶塔,由財力不濟,擬改七層,浚工時只造了五層。結構為磚石內心,外建木構樓廊,內壁嵌有刻著《華嚴經》條石,塔下供奉金銅十六羅漢像。建筑雄偉壯觀,觀其詳為藏經之所。因塔址小山名雷峰,后人改稱“雷峰塔”。每當夕陽西照,塔影橫空,亭臺金碧,故得“雷峰夕照”之名。至明嘉靖年間,塔外部樓廊被倭寇燒毀。塔基磚被迷信者盜竊,致使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傾圮。雷峰塔與白娘子的故事,流傳深廣。政府批準復建。將重現雷峰塔與保叔塔隔湖對峙的景觀,再傳明人“保叔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之喻。清人許承祖曾作詩云:“黃妃古塔勢穹窿,蒼翠藤蘿兀倚空。奇景那知緣劫火,弧峰斜映夕陽紅。”
十景之十:曲院風荷
位于西湖西側,岳飛廟前面。南宋時,此有一座官家釀酒的作坊,取金沙澗的溪水造曲酒,聞名國內。附近的池塘種有菱荷,每當夏日風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因名“曲院風荷”。一九八零年起,從原有的“曲院風荷”,沿岳湖延伸到西山路臥龍橋畔的郭莊,擴建成更加富麗多彩的“曲院風荷”新景區,占地面積達四百二十六畝。分素園、風園、曲院、岳湖、密林、郭莊古園等六個景區。傍水建有古樸典雅的廊、軒、亭、閣,與綠云、荷香相映成趣。尤以三十八畝的荷田令人矚目,植有紅、蓮白蓮、灑金蓮、錦蓮邊、并蒂蓮等各種荷花。園內現辟有“西湖密林度假村”建有幢幢架空的樺木小屋、木板平房,以及吊床、營帳和炊具可租用,野營野餐野趣,其樂無窮
以上僅供參考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82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