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書院歷史介紹
創建初期:
萬松書院規模較大,主體建筑布局沿用官學“左廟右學”的形制。左邊近山處有孔子殿。孔子殿系原報恩寺建筑,三開間,經修葺后煥然一新,是書院的祭祀場所。殿前有顏樂亭。高處建留月臺和掬湖臺。孔子殿右邊,前有萬松門,后有明道堂。堂為五開間,寬綽宏敞,為先生“講明經義”的課堂。西廊兩側各有齋室五間,是師生們自習之所。
初期:
萬松書院內部的組織機構相對簡單,招收童生、監生、舉人三類生徒;聘用博學鴻儒為山長、品學兼優的賢士為教授;初步建立書院的學規和章程。
明代萬松書院
經過創辦初期的摸索和實踐,明代萬松書院在不斷擴建與重修中逐漸成為江浙一帶頗具影響力的知名書院。
正德十六年(1521),侍御巡撫唐鳳儀等人主持了萬松書院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維修:增建石坊兩座,整修加固原有建筑,擴建學生齋舍。
重修后,書院規模宏大,一時成為杭州最大的書院。嘉靖四年(1525),在侍御潘景哲的倡導下,萬松書院擴建樓居齋舍共36楹,添置祭田若干,又完備祭祀器具等,招收省內外優秀學子逾百名。
嘉靖九年(1530),浙江左布政使顧璘等人開山辟路,集資興建振衣等三亭,使石林成為書院一景。
其后,萬松書院因由官員創辦,又深受王陽明“心學”影響,而遭受統治者的沉重打擊。嘉靖三十三年(1554),杭州知府孫孟在廢墟中重建萬松書院,恢復明倫堂等主體建筑,并增建居仁、由義兩齋。
明萬歷年間,閣臣張居正廢毀天下書院。幸而在大學士徐階的支持下,浙江巡撫謝師啟、提學僉事喬因以“萬松書院祀先圣,不當概毀”為由,再三乞請,終使萬松書院逃過一劫,為此改稱為“先賢祠”,雖名亡而實存。崇禎五至六年(1632--1633)間,終于在戰亂中被毀。
《明史》記載:
正德、嘉靖之際,學者們“聚講會,立書院,相望于遠近”。
當時,講學之風在各書院中盛行一時。萬松書院也因深受訪問學者王守仁“心學”理論的影響,在辦學上重視“講明義理”,主張學術爭辯和交流;重視自學,提倡獨立研討,培養學生獨立的治學能力;在德業上提倡相幫相扶,相推相引,“使之日進而高明光大”。
課程的設置較為簡約,學生可以自由選課,“以充所善,養其所長”,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和興趣;
反對以追求功名利祿為目的的學習,提倡“探性理之要,詢治道之源”的求真務實的學風。至萬歷初年,統治階級又重提程朱“居敬窮理”的思想理論,而將王守仁的理論斥為“偽學盜名”,為迎合統治者,巡鹽御史馬應夢增建繼道堂和窮理、居敬二齋。 萬松書院明末,書院漸被政府控制。在科舉制度的支配下,學生的學習目的只是為了通過參加科舉考試,然后掙個官位,光宗耀祖罷了。
萬歷初,孔子殿增祀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五子像,祭祀活動由西安博士署派來的一名執事官主持。
明代統治者對于書院教育的政策經常變化,致使書院時興時廢。從嘉靖起,在朝廷的支持下,前后竟有五次廢毀書院的舉動。因此,自正德十六年(1521)至崇禎六年(1633)的百余年中,萬松書院隨著變幻莫測的政治風云,跌宕起伏,經歷了它榮辱盛衰的變遷。
清代萬松書院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清初,統治者惟恐書院講學活動會導致明朝遺民反清思想的高漲,故抑制書院教育的發展。
順治九年宣諭:“不許別立書院,群聚結黨”。因此,清初的前八十年中各地書院始終處于停滯狀態。萬松書院也僅在順治年間復建了孔氏祠堂。
康熙十年(1671),浙江巡撫范承謨重建萬松書院,并改名為“太和書院”,書院才開始復蘇。及至康、雍、乾時期,統治者對書院教育由禁止轉為提倡后,萬松書院得以迅速發展,逐漸進入昌盛時期。
清中葉:
萬松書院經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五十五年(1716)及雍正四年(1726)的三次重修后,規模進一步擴大。又經嘉慶、道光兩次修建后,更具名校風采。
這一時期,清政府對萬松書院的支持也是空前的。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圣祖玄燁御賜“浙水敷文” 額,并賜《古文淵鑒》、《淵鑒類函》、《周易折中》、《朱子全書》等典籍予萬松書院,浙江巡撫徐元夢建存誠閣收藏,書院也由此更名為“敷文書院”。
雍正十一年(1733),萬松書院被敕為省城書院,賜銀一千兩“以資膏火”。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高宗弘歷初次巡臨萬松書院,賜“湖山萃秀” 額,并增賜帑金一千兩白銀。并賜英武殿所刊《十三經》、《二十二史》各1部。當時享有這一殊榮的僅有江寧鐘山書院、蘇州紫陽書院。此后,弘歷五次下江南又五次巡臨,對萬松書院格外重視。
同時,萬松書院愈加重視祭祀活動,一直由孔氏嫡系子孫主持。
每年舉行春秋兩季大祭,每月朔、望日也要拜謁先圣賢哲。祭田祭器經鄉紳捐置及政府撥給后,也更充裕了。
如監驛道黃炳捐置學田,雍正十一年(1733)程元章增置學田,乾隆年間添置大量圣殿禮器。書院的藏書在這一時期亦達到了最富,藏書逾萬冊。
除沿用初期的教學宗旨和學規外,又增設了《孝廉月課 萬松書院章程--計開條議章程》,使書院的學規和章程更趨完備。設立嚴格的考課制度,額定官課、館課每課的正取、次取及附取名額,以激勵學生。至清末,按學生成績優劣又分超等、特等、一等三個級次,按不同的等級給予不同的獎勵。書院內部構架更趨完善,山長一般由官府委派或士紳公推德高望重的著名學者擔任,如齊召南、金甡、潘德園等;
聘請進士出身且立品勤學的名仕擔任書院教授,如楊繩武、趙石函等;還聘請一些著名學者,如岳麓書院山長萬年茂,以及金志章、阮芝生、厲鶚、戴熙等來書院訪問講學。各地學子紛紛慕名而來,“講席造士甚眾”,書院名盛一時,且培養了大批諸如袁枚、祝德麟這樣優秀的學生。
清統治者對于書院教育的態度雖然有所轉變,但實際上,他們納書院于官學的軌道,將自由講學改成時文(八股文)訓練,與官學一樣,完全成了科舉的附庸,已完全改變了書院傳經講學的初衷。
現代萬松書院
1999年起,在原杭州市副市長馬時雍先生等熱心于杭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各界人士的呼吁下,杭州市政府決定依據史料記載和留存的遺跡,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在遺址上按明式舊制重建萬松書院。
經過杭州市園林文物局鳳凰山管理處歷經3年多時間的整修和建設,于2002年10月建成并向游人開放。至此,沉寂了一個多世紀、幾近荒圮的萬松書院終又重現500年前的“名校”風采。
重建后的萬松書院,占地約6萬平方米,是西湖周圍惟一以書院文化為主體的文化公園。書院的主體建筑以清乾隆《南巡勝跡圖》中的《敷文書院》為藍本,以自然山體、林木、古藤、奇石為背景,采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仿明式建筑形制,用粉墻、粟柱、黛瓦的素樸淡雅,凸現“求之于心而無假以雕飾”的風格,使書院處處散發濃濃的書卷氣息。
院內有建筑1600平方米,主體建筑如品字型牌坊、仰圣門、毓粹門、明道堂、大成殿、“萬世師表”平臺等都集中在中軸線上,學齋、御碑亭等分列兩側,其他的亭臺樓閣則依據自然山勢,星羅點綴。書院內嘉花茂樹,修篁奇石,交布其間,周圍蒼松掩映,小溪潺潺,遙可望雷峰夕照、寶石流霞,近可聽松濤泉流、蟲鳥和韻。院內尚有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于子三墓、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萬松書院遺址、小九華山石刻等文物古跡,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氛圍濃郁。
以上僅供參考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8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