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有哪些橋,西湖的橋叫什么?
西湖共分為三堤,這三堤上,就有十五座橋。其中白堤三座,蘇堤六座,楊公堤六座,這十五座橋中,有幾座橋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比如說斷橋,以及西泠橋,而除此之外,你還認識西湖上的哪幾座橋呢?
白堤三橋
白堤原名白沙堤,唐代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有詩云:“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即指此堤。后人為紀念這位詩人,稱為白堤。白堤上桃柳成行,芳草如茵,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涂碧,如在畫中游。其中,有橋三座。
1、斷橋
斷橋,位于白堤的東端,在西湖這些大大小小橋梁中,名氣是最大的,始建于唐朝。今日的斷橋,是1921年重建的拱形獨孔環洞石橋,橋東堍有康熙御題景碑亭,亭側建水榭,題額“云水光中”,青瓦朱欄,飛檐翹角。
斷橋還與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中纏綿悲愴的愛情聯系在一起;白娘子與許仙相識在此,同舟歸城,借傘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歸于好。越劇《白蛇傳》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還依舊……看到斷橋橋未斷,我寸腸斷,一片深情付東流!”
2、錦帶橋
錦帶橋,舊稱碧涵橋,位于斷橋西白堤中段,與里外西湖一橋相通,過橋即可入孤山。此橋為單孔石拱橋,兩側金剛墻砌筑條石。橋如其名,纖麗秀美,似一條錦帶漂浮在碧波粼粼的西子湖上。清代許承祖在《西湖漁唱》中專詠錦帶橋的詩:"波光山色漸模糊,錦帶橋平入畫圖。約略前身是漁父,一竿雙槳占西湖。"
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錦帶橋舊架木為梁,圣祖仁皇帝臨幸孤山,御舟由此轉入里湖,后甃以石,雍正八年總督李衛重葺。”民國1914年重修;10年與斷橋同時改筑加設水泥混凝土拱券。
3、西泠橋
位于西霞嶺麓到孤山之間的環洞石拱橋,又名西林橋。古時,原為一處風景如畫渡口,古人詩畫中的所謂“西村喚渡處”、“船向西泠佳處尋”指的都是這里。
蘇小小的故事就發生于此處。蘇小小是個歌伎,南齊時錢塘(今杭州)人,一日她乘車出水落石出游,在白堤遇阮郁一青年,騎著馬從斷橋緩緩而來,兩人一見傾心;蘇小小便吟道:“ 妾乘油壁車,朗跨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詩中的西陵,就是現在的西泠橋,蘇小小死后就葬在西泠畔,后人在她的墓上建造了一座慕才亭,墓已毀,現在的蘇小小墓是之后重新修造的。
蘇堤六橋
蘇堤舊稱蘇公堤,是一條貫穿西湖南北風景區的林蔭大堤,為北宋文人蘇軾任杭州知府疏浚西湖時取湖泥和葑草堆筑而成。堤上共建有六座橋梁,亦有六橋煙柳。自古便有民謠云,“西湖景致六條橋,一枝楊柳一枝桃。”
1、映波橋
映波橋,是白堤由南而北的第一橋,緊靠南山路,一邊可見新建的雷峰塔,一邊為花港觀魚;始建于北宋,為半圓石拱橋;民國九年橋面改石級為斜坡,舊時港通赤山教場。水榭樓臺,小橋長廊,倒映在波光之中,“映波橋”恰如其名。
2、鎖瀾橋
鎖瀾橋,蘇堤的第二橋,在橋上可看見湖對面的汪莊,始建于北宋的半圓石拱橋,始建于北宋,民國九年至十一年改石級為斜坡,1954年拱橋改為青石橋欄,舊時通赤山麥嶺路。
3、望山橋
望山橋,蘇堤的第三橋,不遠處便是花港觀魚,另一便可以看見三潭印月島;始建于北宋的半圓石拱橋,民國9年至11年橋面改石級為斜坡,舊時通花家山港。
4、壓堤橋
壓堤橋,蘇堤的第四橋,是眺望全湖的最佳處之一,故名“壓堤”,舊時通茅家埠港。橋邊靠西還有一座亭,是清康熙書“蘇堤春曉”的御碑亭,雍正八年改亭為建岑樓,清未則為小屋,文革時碑斷數塊后修復。
5、東浦橋
東浦橋,蘇堤第五橋,又稱束浦橋,是湖上觀日出佳點之一。始建于北宋,橋通曲院港,與西岸流金橋斜對;為半圓石拱橋,民國9年至11年橋面改石級為斜坡。
6、跨虹橋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跨虹橋,蘇堤第六橋,始建于北宋,明代橋址略有移動,是蘇堤六橋中唯一移動過橋址,長度最長,單孔跨度大的一座。民國9年后,橋面由石級改斜坡;從橋邊的常宅就可見北山路上的香格里拉飯店;舊時通耿家埠港,橋上東望孤山,西見曲院風荷。
楊公堤六橋
楊公堤位于西湖以西,北起靈隱路南至虎跑路,是與白堤、蘇堤齊名的“西湖三堤”之一。由明朝楊孟瑛任杭州知州時主持開挖而成,故稱此堤為楊公堤,堤上還建有六橋,稱里六橋,自北向南名為:環璧、流金、臥龍、隱秀、景行、浚源,與西面的蘇堤六橋前后呼應,合稱西湖十二橋。
1、景行橋
又名“金行橋”,楊公堤六橋之一,始建于明代,現橋為清代重建,是楊公堤諸橋中唯一尚存的古橋;《西湖游覽志》載:“第五橋,西挹高峰,舊有三賢祠在焉。《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喻好賢也,題曰景行。”楊公堤新橋建成后,保留了此古橋,并予以整修完善。
2、隱秀橋
隱秀橋,楊公堤六橋之一。繞丁家山而東,沿堤屈曲,蒼翠掩映,從此橋往西,便可到達花家山。
3、流金橋
流金橋,楊公堤六橋之一。因出水是從金沙灘的水中而來,故名流金橋。著名京劇演員蓋叫天和著名民族企業家都錦生故居都在此橋不遠處。
4、環璧橋
環璧橋,楊公堤六橋之一。因此橋靠近“凈空院”,玉泉之水從橋下而過,題曰環璧。
5、臥龍橋
臥龍橋,楊公堤六橋之一。《西湖游覽志》說此橋近龍潭,深黝莫測,有事祥光浮水,蓋神物之窟宅也。題曰臥龍。辛亥革命義士王金發就葬在臥龍橋畔。1949年此地被開辟為空軍療養院,英雄之墳被遷入龍井山中,后來又被遷回故鄉嵊州市。
6、浚源橋
浚源橋,楊公堤六橋之一。此橋靠近“發祥祠”,虎跑和珍珠二泉都從橋下流過,其源流長矣。《詩》云:長發其祥,所以要浚導。
長橋
除了這三堤十五橋之外,西湖還有一座橋與孤山、斷橋一起被稱為“西湖三絕”,這座橋便是長橋。正所謂“孤山不孤,斷橋不斷,長橋不長”,那么,這長橋到底長不長呢?
長橋位于西湖的東南角,南屏山的北麓;宋時,長橋東西長約一里,有三個橋洞,上有亭子,后因南山一帶水源減少,湖面下降,葑蔓淤塞,漸被廢毀。現在在南山路上,仍有十來米長橋遺存;杭城諺語“長橋不長”,說得也有道理。
宋朝時,錢塘王生名宣教者與陶女名師兒者相愛,但為陶母所阻,眼看美好婚姻難成,倆人月夜雙雙跳下長橋,橋下新開兩朵玉芙蓉,故長橋又稱雙投橋;又因梁山伯與祝英臺十八里相送時路過這座橋,兩人依依不舍,來來回回走了不知多少趟,所以才有了“長”的感覺。
玉帶橋
清末的玉帶橋,亭子還未建
金沙堤始筑于南宋淳祐年間,清雍正九年總督李衛重筑。堤東起蘇堤東浦橋,西至西湖西岸。堤體為西湖清淤泥堆筑而成,以自然式塊石砌筑駁岸。金沙堤上有座帶亭子的橋,名為“玉帶橋”。
玉帶橋始建于建于清朝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1983年改建時,建了橋亭,全部按清雍正間尺度、式樣構造;橋墩仍照舊制呈三角形“分水”,遠看似下垂帶環,為三跨石級橋;玉帶橋是西湖上唯一的一座有廊亭的漢白玉拱橋。
《西湖志》卷四記載:金沙港在里湖之西,與蘇堤之望山橋對,適當湖南北正中。雍正八年,浙江總督李衛疏浚金沙港,樂其形勝,復于堤上構石梁,當時因為港中溪流湍急,故設三洞以疏導水勢,并通里湖舟楫,狀如帶環,故名玉帶橋。
以上僅供參考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83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