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德碑林景點介紹
景點簡介
他留人宗支山位于永勝縣六德的玉水、營山、雙河3個行政村結合部,這里風光旖旎,氣候溫和,滿山遍野的蒼翠間掩映著一片世所罕見的大碑林,此即六德碑林。約在3平方公里的山林里,分布著萬余座墓碑,尤為集中的塋區達100公頃。
墓群依山而筑,錯落有致,華表碑石林立,布局嚴謹,氣勢宏偉。
此碑林為他留人墳山,其古墓群都有用規范漢字鐫刻的碑文,文字工整,書法流利,工藝精湛,很多石碑上刻有他留人的圖騰 六德碑林。
據碑文,墳山墓葬始于明嘉靖、萬歷年間,而以清代居多,陳、海、王、藍四大旺族都有后裔為始祖補立的墓碑,碑上列有宗系名單,少則七世,多者達十一世。
從他留墳山碑林可以考證他留人先民入主定居的年代、圖騰、姓氏演變及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被稱為中國碑林文化的一大奇觀,現已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他留大碑林東南緩坡上,還留存有興建于明末清初的他留古城堡遺址。
這里地勢險要,歷史上曾是滇西北通往華坪及四川內地的關津道口,也是南方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曾一度繁榮,現存占堡遺址方圓約一華里,規模宏大。永勝他留大碑林和古城堡均有重大的歷史文化價值,是進行學術考察、旅游觀光的理想之地。
景點傳說
據傳說和墳林碑碑文記載
他留人于明初湖廣調衛時遷居永勝,祖籍為湖南長沙府湘鄉縣、麻林縣或江西吉安府,有的老人甚至能清楚地說出祖籍為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柳樹莊大石洞三三村大水井。關于湖廣調衛則又流傳著“服調不服管”的說法,可能只是實邊,而非屯戍。他留人的先民于湖廣調衛時進入永勝,開始的居住地在南華柳樹塘一帶,后需遷徙,便尋找居住地,現在從六德納咱沿他留河至雙河小米田的很多地名仍保留有祖先遷徙的痕跡。
納咱為地名,也用來稱人,他留人可納咱人的讀音為“那匝云地”,稱住在納咱的人為“那匝栗”。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他留語中,漢、藏、彝外的少數民族都統稱為“那”,自稱也是“那”,“匝”在他留語中是“落”的意思。傳說,他留先民從永北鎮沿河遷徙。
一天,遷徙隊伍到六德塘時,天色已晚,過河后,便在他留河畔宿營。燒火做飯非常方便,枯枝干柴伸手可取,河里的魚多味美,往河里舀一瓢水,瓢里便有魚。
第二天,遷徙隊伍出發時,納咱人的先民說:“要走你們走吧,我們不再走了,這個地方好,有柴有魚,這么好的地方,哪里去找?我們就“匝”在這里了。”于是納咱人的先民便住在此地,以后便稱他們為“匝”了下來的“那”。按他留語的語法規則,“那”在“匝”前,便稱為“那匝”,而他們居住的地方便叫“那匝云地”。
雙河小米田他留人稱小米田為“日乜念”。
“日乜”在他留語中是夢的意思,“念”是不要,譯過便是作夢不要(的地方)。
傳說,他留人的先民從永勝派出去找居住地的隊伍,有一天,找到了小米田這個地方,便駐扎下來,分頭去查看地形。晚上匯總勘察情況,所有的人都認為這個地方好,地形、水質、土壤都好,當晚便駐下來。第二天,帶頭的人說:“這個地方好是好,但我昨天做的夢相當惡劣,看來這個地方不是我們要的,我們還是找別的好地方吧!”因此這個地方變成了“日乜云念”的地方,即因夢不要的地方。“日乜云念”流傳到現在卻變成了“日乜念”。
營山瓦窯坪他留語稱之為“拾三氐”,在他留語中“拾”是草,“三”是粗糙,“氐”是地方的意思,譯過便是草粗糙的坪子。
傳說他留人的先民派出來找地方的人馬到了瓦窯坪一帶,駐扎在瓦窯坪東南的大坪子上。人們分頭行動,看地方的看地方,辦食宿的辦食宿,割草的割草。割草的人到瓦窯坪坪子上割草,那里的草很多,但相當粗糙,便說,這個坪子的草相當多,就是粗糙。這個地方就成了草粗糙的坪子,他留語叫“十三氐”。而人馬駐扎的坪子,不知何因死了許多毛驢,便稱那個坪子為“覃魯膜肆尬氐尬巴”意為死毛驢的地方。
他留人中至今仍留傳著這樣的俗語“他魯銀子,崀峨房子”。
據傳,以前他留人的畜牧業相當發達,因此積累了大理的財富,但是他留人憨厚,不會用錢,結果被崀峨人賺去用來建造房屋。
現在仍保留著兩個有趣的故事。傳說,以前崀峨人到他留城來買羊毛,馬馱到崀峨城,解開貨物,發現羊毛里有銀子,銀子從何而來呢?據云,他留人的羊毛特別多,一屋子一屋子地貯藏,銀子藏在羊毛里,賣羊毛的時候銀子也被賣了出去。
另一則更有趣,近似夸張。從前有一對老夫妻,老頭兒去賣羊毛,老婆子對丈夫說:“哎,老頭兒,羊毛太輕了,擱點兒銀子壓壓秤。” 今永勝縣羊坪彝族鄉與寧蒗彝族自治縣交界處有一山峰,他留人稱為“他爾陂澤山”意為他留人的放羊山。
據傳以前陳氏非常富庶,號稱“陳百萬”,意為擁有百萬只羊,在今寧蒗彝族自治縣的習喇賣羊晨,他不是一只一只地賣,而一一山坳一山坳的賣。
傳說他留人以前不懂灌溉,種植玉米、蕎子,經營畜牧業,什么進修開始種植水稻的呢?他留人中,有一個這樣的傳說,當時他留城外有土地,有水,但不懂灌溉,羅氏打獵,攆麂子,到達今天的營山下大溝,麂子進入山洞,于是便用水灌麂子。
水卻不見了,流到了“巴義慕拉叉”,遂挖溝造田。羅氏因發現有功,掌管閘壩,組織修復,陳氏負責引水,水先引到王姓大田。
景點信息
門票信息:
免費
交通線路:
從麗江縣城可乘坐永勝縣六德鎮方向的班車。
以上僅供參考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83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