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
中國海洋被譽為了“中國十大最美學校”之一,其不僅僅是“985 工程”、“211工程”等重點綜合大學之一,還具有西洋風格的最完美的建筑群,在毀滅性的新建筑風潮中,能保留一份這樣的格調可謂是一個奇跡。
中國海洋大學是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歷史悠久的著名大學,有“中國最美大學”之贊譽。前身是私立青島大學,現轄嶗山、魚山和浮山三個校區,另外海大校區很有意思,它一部分是青島日本中學校舊址,另一部分是德國俾斯麥兵營舊址。兩個國家兩種風格的建筑,各占半個校園,從德國歌特式建筑前經過,再到日式建筑群中,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筑會和諧相處?想來也是很有趣的。
校訓
海納百川,取則行遠。
六二樓——原青島日本中學校的舊址
從魚山路進門,正前方,視線被一座假山和幾棵高大的樹木阻隔了,建筑物只露頂部,那應是青島日本中學校的舊址。它建于1921年,是第一次日占時期的建筑,原先是清兵軍營舊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收為原國立山東大學校舍。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為紀念這一天,1950年命名為“六二樓”。繞過假山,走到近前,仰視,很有雄偉莊重之感。再邁幾步,進入拱形門廊,面積不大,水泥地面,左右風光盡收眼底。
繞樓走一圈,保護它的是冬青樹和松樹,生命力旺盛的植物與整幢建筑的氣質相得益彰。“六二樓”與魚山路36號“別墅大院”的幾座小樓都是日式建筑,細節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整齊的紅磚覆頂,狹長木窗,亂石鑲嵌和花草紋裝飾,于是,作為民居多了幾分浪漫,作為教學樓多了幾分活潑。“六二樓”墻體裝飾的均勻的水紋圖案,細膩柔美、生動有趣、富有特色。
海洋館——原德國俾斯麥兵營
從紅島路進門,是原德國俾斯麥兵營。據說,這是保護最完整的一組德國建筑群。來看看它命運多舛的歷史,此樓修建于1906年,為德國侵占青島后所建,屬哥特式建筑。1914年后曾為侵華日軍兵營,1924年起先后為私立青島大學,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校舍。1937年后再度被侵華日軍占為兵營。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一度為美國兵營,1949年收為山東大學校舍。1960年為山東地質學院校舍,1962年后為山東海洋學院校舍,1950年曾被稱為“文學館”,1985年定名“海洋館”。此樓也是剛粉刷的,亮黃色的墻體和深綠色的木窗,在冬日里顯得格外溫暖明艷。紅色筒瓦覆頂和西式浮雕圖案,既古樸典雅,又具有異國情調。樓內保留原有布局,只是刷了新漆裝了暖氣,房間分割有大有小,統一特點都有高大的窗戶,采光充足。站在窗前向外看,冬日的校園,有些寂寞。偶爾有覓食的喜鵲飛來飛去,鮮見有人,多數莘莘學子是在有暖氣的新教學樓埋頭苦讀吧。
聞一多先生的雕像
海大紅島路門,右側,是聞一多先生故居,現是王蒙文學研究所。二層小樓,安安靜靜的,倘若是春天,定會被青藤覆蓋吧。樓前,是聞一多先生的雕像,請問各位專家,雕像前的救生圈是什么意思呢?有朋友解釋說是花圈,是表達對先生的敬意。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
中國海洋大學共有三個圖書館,其中嶗山校區圖書館2007年投入使用,新館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閱覽自修座位近3000個;功能布局科學,設備配置先進,自動化程度較高,為21世紀圖書館適應學校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歷經近90年的發展,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已經成為館舍優良、資源豐富、布局合理、管理科學的綜合性圖書館。辦館宗旨是“與讀者共同進步”,由著名作家、中國海洋大學顧問、教授王蒙先生題寫。
體育館
進入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宛若涌浪的體育館首先映入眼簾。綴以紅瓦綠樹,襯以碧海藍天,陽光下它熠熠生輝,美輪美奐。自2009年4月28日其通過竣工驗收以來,已逾時光一年有半。在這段時間里,這座總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占地面積13570平方米的體育館不負眾望,好戲連臺,不僅成為海大的一張嶄新名片,更極大豐富了海大學子的課余生活。
以上僅供參考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84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