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十大紅色旅游景點
1.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沂蒙革命歷史博物館)
位于臨沂城區金雀山腳下、沂河西岸,占地290畝,是全國革命烈士陵園重點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現為全國100處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1949年4月,山東省人民政府為紀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華東地區革命烈士而建,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陵園以45米高的五角燈塔式革命烈士紀念塔為中心,塔的東南方向有開國首席大將粟裕骨灰撒放處以及羅炳輝、國際共產主義戰士漢斯·希伯和王麓水墓;以革命烈士紀念塔為中軸線,西墓區有常恩多、劉炎和張元壽墓。塔后是宮殿式烈士紀念堂,堂內有表現烈士事跡的浮雕和鐫刻著61,813位烈士英名的石碑。紀念堂前左右兩側分別是沂蒙精神展館和解放戰爭陳列館。陵園內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董必武、劉伯承、陳毅和羅榮桓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
2.孟良崮戰役紀念地
位于蒙陰縣和沂南縣交界處,因孟良崮戰役而舉世聞名。現為全國100處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1984年為紀念孟良崮戰役在山上修建的紀念碑高30米,由三塊狀如刺刀的灰色花崗石筑成,象征著野戰軍、地方軍和民兵的武裝力量體制。底座為邊長20米、高1.6米的正三棱體,組成一個槍托,意喻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紀念碑的上下部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象征著軍民團結必勝,人民戰爭必勝。孟良崮戰役紀念館位于山下的孟良崮烈士陵園內,紀念館后面是烈士墓地,紀念館前矗立著陳毅、粟裕的巨型雕塑。孟良崮戰役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沂蒙精神展館
2005年8月,作為全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三大主題展覽之一的沂蒙精神大型展覽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辦,沂蒙精神以其豐富深邃的內涵和博大崇高的情懷,轟動京城,感動中國。為了落實中央領導的指示,2006年7月在紀念建黨85周年之際,臨沂市委、市政府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舉辦了沂蒙精神大型展覽復展。展覽以沂蒙精神為主線,以革命戰爭和沂蒙軍民的犧牲奉獻為重點,通過80多件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和200多幅歷史圖片,回憶革命戰爭歲月,再現昔日烽火硝煙,展示今日老區魅力,詮釋沂蒙精神深刻內涵。沂蒙精神大型展覽既是弘揚沂蒙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又是展現大臨沂新臨沂建設成就的窗口。
4.新四軍軍部舊址
位于河東區九曲街道辦事處前河灣村,是新四軍歷史上最后一個軍部所在地,是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誕生地。2005年,被命名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修復建設的新四軍軍部紀念館恢復了陳毅辦公室、軍部辦公室等場景,開設了新四軍歷史沿革、五大戰役、整編合編、軍民魚水四個專題展室。展覽運用聲、光、電、工藝油畫、循環燈箱、浮雕等現代手段,再現了沂蒙軍民浴血奮戰的艱苦斗爭歷程,展現了陳毅、粟裕、張云逸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前河灣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風采和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
5.沂蒙母親王換于紀念館
位于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莊村。在艱苦的抗戰時期,王換于是著名的山東抗日堡壘戶。她曾為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做了大量服務工作,并創辦了戰時托兒所,撫養了四十余名革命后代,舍生忘死地保存了《聯合大會會刊》,掩護了許多抗日干部和戰士。王換于家曾是八路軍第一縱隊、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八路軍山東縱隊所在地之一,羅榮桓、徐向前兩位元帥和近百位將軍在王換于家生活工作過。1947年,其事跡曾在世界第一次婦女代表大會作過宣傳,受到與會者的高度贊譽。2003年修建的王換于紀念館,修復老房5間和展室7間,并塑王換于銅像一尊。原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為館題名,軍旅作家李存葆撰寫了百年老屋賦。沂蒙母親王換于紀念館與沂蒙紅嫂明德英、祖秀蓮紀念地、沂蒙六姐妹村等眾多紅色勝地一起,成為養育沂蒙精神的搖籃。
6.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暨山東省政府成立紀念地
位于山東省莒南縣大店鎮,是一處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革命戰爭年代,這里一度成為八路軍115師和山東省黨政軍指揮中心,有山東“小延安”之稱。劉少奇、羅榮桓、谷牧、朱瑞、肖華、黎玉等都在這里長期工作、戰斗、生活過。1945年8月13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省級政府--山東省政府在大店鎮成立。為紀念山東省政府誕生和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2005年投資2000余萬元對舊址進行了修復。恢復后的舊址總占地面積4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大小房屋480間。現有兩個展覽館、九座舊址院落和莊陔蘭故居。
7.“銀廠慘案”紀念地
位于蒼山縣尚巖鎮文峰山麓。1944年5月,為紀念原魯南區委書記趙鎛烈士和“銀廠慘案”中犧牲的烈士,原臨沂行政公署在此建立魯南革命烈士陵園。陵園分山上、山下兩個部分,山上修有77盤、397級臺階。建有趙鎛烈士墓、趙鎛烈士紀念碑、“蒼山暴動”烈士紀念碑、“銀廠慘案”紀念碑、蒼山暴動司令郭云舫烈士墓、山東軍區八師政治部主任曾明桃烈士墓、北海艦隊政委丁秋生骨灰安放處等。山下陵園占地59畝,陵園內安葬著蘇北、魯南、淮海等歷次戰役中犧牲的1282名外籍有名、無名烈士及蒼山1264名烈士的遺骨,并存有300多件烈士事跡資料和薄一波、王任重等國家領導及近百位著名人士的題詞。
8.大青山戰斗遺址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位于費縣與沂南縣交界處,大青山系蒙山支脈,因松林茂密、四季長青而得名。主峰海拔686.2米,面積約一平方公里。1941年11月,日軍5萬余人對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大舉進犯,八路軍一一五師領導機關由濱海區挺進沂蒙山區,展開強大的反掃蕩斗爭。11月30日拂曉,八路軍在大青山與敵遭遇,敵我力量懸殊,為掩護機關轉移,部隊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3000余人突圍成功,走向抗戰前線,德國友人、太平洋學會記者漢斯·希伯和山東省戰工會秘書長陳明等七名師級以上領導干部英勇捐軀,近千名烈士長眠大青山,成為山東抗戰史上最為悲壯的一幕。1977年12月,大青山戰斗遺址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沂蒙山小調”紀念地
位于費縣馬頭崖鄉白石屋村一帶。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和后勤機關經常活動、駐扎的地方。抗大一分校、《大眾日報》印刷所都曾長期駐扎在這里,至今遺址猶存。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阮若珊借助當時流行的民間曲調編曲、填詞形成的《反對黃沙會》從此唱出,迅速流傳,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得到修改、充實、完善,后來漸漸撇開了反對黃沙會的詞句,換上了抗日救國、反對投降的內容,注入了更強的時代精神。建國以后,經過群眾的不斷加工修改,形成了今日的歌頌沂蒙山區風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調》。白石屋村一帶環境優美,與沂蒙石林、指動石、塔山森林公園、望海樓等連成了一條融奇特景觀、生態旅游、革命傳統教育于一體的旅游線。
10.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舊址
位于沂水縣夏蔚鎮王莊村,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38年11月,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遷到這里,12月省委改為中共中央北方局山東分局,當月八路軍山東縱隊正式成立,在八路軍主力115師來到山東前獨立擔當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重任。1939年1月,中共山東分局機關報《大眾日報》在這里創刊,當時的印刷所、辦公室、裝訂發行室尚存,目前已修建了《大眾日報》創刊地紀念館。中共山東分局舊址是一幢兩層的紅色樓房,樓房后面是一個天主教堂,為1893年德國傳教士所建。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84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