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呼和浩特旅游,最好是在7月中旬至9月初前往,這時的草原景致迷人,而且正好有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舉行,逛古召、登古塔、觀賽馬、騎馬馳騁草原,歡樂無窮。正是去呼和浩特旅游的好時間,旅游攻略網(wǎng)的小編帶來了呼和浩特旅游必吃美食盤點,準備去呼和浩特旅游的朋友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去呼和浩特有什么好吃的吧!

羊雜碎
羊雜碎是一道著名傳統(tǒng)小吃,也是呼和浩特人們?nèi)粘I钪斜夭豢缮俚奶厣〕悦朗持?在呼和浩特的街道小巷,隨處都可以看到羊雜碎店鋪的影子。羊雜碎是由羊的心、肝、肺、胃、腸等原料混合燴制的。是將羊下水煮好,切碎;在原湯中,配以姜為主的佐料,湯呈白色,不可混濁,再把退肉的羊頭骨入鍋,切好后的羊雜碎肉裝碗澆湯淤熱即食。湯要滾燙,肉要爛嫩,若把煮熟的小麥粒或大麥粒投入湯中,舀碗與肉同燴,其香味更濃。
奶豆腐
蒙古族當?shù)厝俗灾埔环N常見的奶制品,從外觀來看,跟我們平時所吃的豆腐差不多,但并不是是用黃豆做出來的,而是使用了牛奶,還有羊奶發(fā)酵做出來的一種食物。入口會有一種微甜的感覺,并且香氣濃郁,而且可以直接泡在奶茶中就能夠使用。
蒙古灌腸
蒙古民族一般把羊血漿灌入大腸,做成灌腸。食用時一般在肉湯里煮10-15分鐘。灌腸可分小腸、肥腸和小肚等幾種。小腸,也叫細腸、盤腸或血腸。小腸一般都是由羊血攪拌的面粉灌成,故此,得名血腸。而它的形狀很像盤起來的粗繩,盤盤纏纏,因此也叫盤腸。肥腸,也叫作粗腸或肉腸。肉腸則是以它的灌充物來稱呼的。因肥腸粗而直,可用血面糊來灌充,還可用肉末灌制。以肉末灌制的肥腸叫作肉腸。
馬奶酒
馬奶酒蒙語稱作“乞戈”或“艾日戈”,是用馬奶釀制的一種酒精含量頗小的飲料。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景區(qū)里可以喝到馬奶酒,草原上一些可供游客住宿的蒙古包也提供馬奶酒;此外,郊區(qū)的各大超市、煙酒專賣店都能買到包裝好的馬奶酒,可以帶回去與家人分享大草原的滋味。
奶皮子
奶皮子是奶食品系列中的佳品,養(yǎng)分價值頗高。制做奶皮工藝復(fù)雜,但用料非常多。味純香,養(yǎng)分豐厚。加上奶茶、奶果子、炒米食用,為款待貴賓的佳品,曾被稱為“百食之長”,無論居家餐飲、宴賓待客,還是敬奉祖先神靈,都是不可短少的。因地域不同,其種類和制造辦法也不盡相反。
蒙古黃油餅
蒙古黃油餅是蒙古人的特征早餐之一,次要制造辦法是,前一晚用酸奶發(fā)好面,第二天放牛奶卓嗨,揉成面團,揉好面團扯成一小團,趕成圓餅狀,放入熱鍋中,用黃油烙,做好的黃油餅又香又酥,非常好吃。
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手把羊肉
內(nèi)蒙古的羊肉出了名的鮮美。呼和浩特最著名的就是手把肉了,意思就是用手把著肉吃。游客可以把大塊的羊肉放到鍋里,不加任何調(diào)料煮熟,一手拿著有羊肉的羊骨,一手用刀剔下羊肉,蘸著佐料吃。手把肉是款待主人的必備之菜,可以說不吃手把肉就算沒有真正到過此處,沒有領(lǐng)略到此處的風(fēng)土人情。
手把肉
手把肉是呼倫貝爾草原蒙古、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游牧、狩獵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tǒng)食品,即用手把著吃肉之意。羊、牛、馬、駱駝等牧畜及野獸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講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來最喜歡、最常用的傳統(tǒng)食品。這種草原牧區(qū)牧民們的傳統(tǒng)吃法可以追溯到古代。
涮羊肉
涮羊肉也稱“涮鍋子”,所用羊肉來自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羊,肉質(zhì)鮮嫩、營養(yǎng)豐富,是羊肉中的上品。涮羊肉肉片極薄,每斤羊肉可以切成上百片,然后鍋中放入煮肉的原湯,并配以一些海味,再將切好的羊肉片放入鍋中。熟后蘸醬食用,味道鮮美,回味綿長。
以上就是旅游攻略網(wǎng)帶來的呼和浩特旅游必吃美食盤點。呼和浩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正是去內(nèi)蒙古旅游的好時節(jié),不妨去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愉快玩耍吧!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84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