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帝故里
黃帝故里位于河南省新鄭市區軒轅路,為漢籍史書中記載有熊氏的族居地,故有熊國之墟。[1] 黃帝故里自漢代建軒轅故里祠以來,歷史有毀有修。明代隆慶四年(1570年)修葺,于祠前建“軒轅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鄭縣知事許朝術于祠前立“軒轅故里”碑;后又經2002年和2007年兩次大的擴建,形成現在的黃帝故里景區。
黃帝故里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圣地, 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08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少文化學者、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上巳節設立為“中華圣誕節”,呼吁普天下華夏兒女在每年的農歷三月三日共同紀念人文始祖軒轅黃帝。
2.殷墟博物苑
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古稱“北蒙”,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商邑”、“大邑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位于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周圍,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
自1928年科學發掘以來,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國家AAAAA級景區。
3.白馬寺
河南洛陽白馬寺位于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4.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5.老君山
洛陽老君山(本名景室山),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東南三公里處,老君山是秦嶺余脈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高達2200余米。被道教尊稱為太上老君的李耳(即老子)曾在此山修煉,唐太宗因此將景室山改名為老君山。老君山自北魏以來,是周邊各郡香客朝拜要地,其山頂的太清觀也是始建于北魏。老君山是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是秦嶺余脈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17米。
在八百里伏牛山,傳誦著一副對聯:“君山不磨千秋畫,伊水無限萬古琴”。是的老君山的確是一幅畫卷,一副與五岳并秀的山水花卷。現在我們站在這幅畫的前面,讓我們隨著畫軸的舒展,細細品味這幅自然山水的韻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