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溪口是蔣介石的老家,此地為江南富庶之地,千百年來文明傳承不斷,極具古典的江南文化魅力,保留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址和傳統文化元素,是一個不錯的旅游目的地。
奉化溪口,位于寧波市區的西南方向,奉化市西北方向,距寧波市區22公里,沿寧奉公路南行至江口右轉彎再行8公里即可到達。溪口以剡溪之水而得名。
剡溪源頭,主流出于剡界嶺,由新昌入奉化境,稱“剡源”。沿溪一線風光優美,所以,剡源九曲自古就為旅游勝地。

九曲公棠以下稱“剡溪”,由西向東流過溪口全鎮至東端,有武嶺頭與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來。又以武嶺橫亙鎮東,以山名命地,故也稱“武嶺”。
這里山水如畫,風景秀美,騷人墨客,尋幽探勝,古代即已形成“溪口十景”,特別是西北的雪竇山,名勝古跡眾多,為浙東著名旅游勝地,漢代即有人以“海上蓬萊,陸上天臺”來贊美她,可惜的是那次來溪口太過匆忙,沒能有時間去雪竇山一游。

溪口因為是蔣介石老家,慕名而來者不絕于道,一年四季都有游客至此。我們開車從寧波一路而來,首先看到的是武嶺門。武嶺門是進溪口鎮的必經之路,相傳在1929年前還是一個小庵堂,旁設茶亭供人歇息。
1929年蔣介石在這里改造成三間二房城樓式城門建筑。門額兩面都有“武嶺”兩字,外面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所寫,而里面則是蔣介石自題,之所以將此取名“武嶺”,是蔣介石為了體現尊重前輩之意。
因為,其一蔣介石祟尚武德;其二“武嶺”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的諧音,進武嶺門后的三里老街便是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倆從小生活的故鄉。沿街有小洋房。進入武嶺門左邊是文昌閣,右邊是武嶺中學。
玉泰鹽鋪是蔣介石的出生地,位于溪口中街章墻弄口,蔣介石祖父斯干、父親肇聰(即肅寇)曾在此經營糧、鹽、酒、雜。據蔣氏宗譜記載,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蔣介石出生于此屋樓上。
蔣介卿在寧波江海關監督卸職后與子女也曾在此居住。現有樓房三間,平房三間,還有廚房、廁所等附屬建筑,大門為石砌框架,門額上書“清廬”兩字,門前墻角蔣介石題字“玉泰鹽鋪原址”,外有圍墻,一如當年原貌。

我們順著沿江街道往前行百米即到“蔣氏故居”。這里就是溪口最主要的景點——蔣氏故居豐鎬房。豐鎬房原有蔣介石祖傳房屋六間。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據1948年重修的《武嶺蔣氏家譜》第三冊記載:“清光緒十四年,公(指蔣介石)2歲,肅庵公由玉泰遷居報本堂之西廂房”。
遷居的原因是蔣肅庵(蔣介石父)經商之處玉泰鹽鋪被火焚毀;西偏房即今報本堂西邊的獨立小樓。蔣肅庵死后,蔣介石兄弟分家,蔣介卿得重建后的玉泰鹽鋪,蔣介石、蔣瑞青得豐鎬房。蔣瑞青分家不久即亡,豐鎬房歸蔣介石獨有。
1928年,蔣介石擴建故居,遷走25戶鄰舍,發展成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50平方米的現有規模。中堂為“報本堂”,匾額為吳敬恒所書。
這是蔣家祭祖宗、拜天地之處,里面供有蔣家四代宗位。堂門外走廊上有匾一塊,上書“寓理帥氣”,是蔣介石為兒子蔣經國40歲生日所書,以鼓勵他能繼承父業,以理服眾,統帥萬物。
最后我們去參觀了小洋房。這所三間二層房子就是蔣經國住過的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當時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稱為“洋灰”,故此房叫“小洋房”,原是為美國軍事顧問端納先生所建。這房子背靠武山,面臨剡溪,風景優美,環境清幽。
1937年蔣經國從蘇聯留學回來居住于此,直至1939年到江西贛州任國民黨行署專員,蔣介石曾為其子請了兩位老師,嚴教不懈,以解除其馬列主義武裝,同時為其妻蔣方良女士教國文。
蔣經國住讀時。樓上東面一間為臥室,西面一間為書房,中間為客廳,屋頂平臺較寬敞,樓下是伴讀徐道鄰、高理文等住宿。屋內有一石碑鐫刻著蔣經國手書的“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對日侵的痛恨及替母復仇的決心。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94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