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鄭和下西洋描寫的是明朝皇帝朱棣派鄭和率領兩萬七、八千人、兩百余艘船只七次下西洋,歷時二十八年,航程萬余里,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太倉劉家港,也就是現在的江蘇太倉市東瀏河鎮。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哪里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在太倉劉家港。太倉劉家港位于今江蘇省蘇州太倉市東瀏河鎮,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海運和對外通商港口。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于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于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謂“西洋”),故名。
鄭和之所以會選擇劉家港準備入海,一是劉家港有精湛的船舶修造技術,能確保遠洋活動的順利展開。二是太倉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有足夠的糧食來滿足航行所需的物資。三是劉家港地處沿海,有大批航船經驗豐富的水手可供挑選。
四是劉家港商賈云集,商品充足,便于船隊給養補充。五是由于劉家港離都城比較近,便于朝廷與船隊聯系。因此,太倉劉家港是艦隊起錨最理想的口岸。
鄭和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后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1405年(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說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國,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在明代航海家鄭和的統領下,大明船隊先后七次都是從劉家港起錨,泛海通往西洋,被譽為是“天下第一碼頭”,到如今鄭和出海祭祀的天妃宮仍然存有后殿建筑,重新開辟的鄭和紀念館也成為了中外游客觀光的勝地。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鄭和下西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鄭和下西洋嘗試建立和平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鄭和下西洋是一場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鄭和下西洋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1、推動我國古代航海事業達到頂峰,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時間早、規模大、技術先進、活動范圍廣的洲際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頂峰,也是世界航海業發展的里程碑。
2、促進海外貿易擴大,帶動了中外經濟交流與發展。把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麝香、金屬制品和書籍等運往國外,換回當地的香料、藥材、動植物、珠寶及生產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種貨物,這種貿易活動,推動了中國和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
3、鄭和下西洋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增強了華人移民的發展能力,對東南亞的當地墾荒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鄭和下西洋后,帶去了中國精美的工業制品,打開了中國貨的市場空間。有效的刺激了國內官私工業和民間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也起了舉足輕重作用。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97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