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四風景區,位于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北部海濱呂四港鎮。呂四港又名鶴城,緊靠南黃海畔的呂四漁場和呂四漁港,既有眾多的海洋水產資源,又有十分豐富的海濱旅游資源。呂四風景區景點主要有望海亭樓、垂釣中心、洞賓亭、海洋生物館等景致;開辟快艇海上觀光游覽、海灘踏浪覓蹤、足采文蛤曼舞及海味野餐、海濱游樂等項目,重點發揮漁港特色,使中外游客親情領略“海文化”、“漁文化”的濃厚底蘊。
呂四歷史悠長,始于盛唐,嘉靖年間海潮泛濫沖毀呂四古城墻,大部分的呂四先民死于那次海嘯,海嘯過后朝廷從江南常州抽調 “彭毛朱周成袁成(一說杜,盧,顧,季,周,彭,毛)”,史稱七姓移民。據史載,唐朝初年呂四原名白水蕩,后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始設呂四場。故此地區已有千年行政歷史。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為抵御倭寇侵犯騷擾,開始筑城名鶴城。此名如今仍在使用。
對于呂四的取名有著各種各樣美麗的傳說,最出名的是說八仙中的呂洞賓來過四次而得名。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無從考證。地名的由來,一般與地容地貌、傳說、歷史名人或歷史事件等有關,如赤壁、神女峰、九姑娘山等。靠近山川的地方,地名的命名原則是:山的南邊及江河的北岸稱作為陽,意思為能見到陽光;反之,山的北邊及江河的南岸稱為陰。同時,也有人認為呂四地名的由來,應與本身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關系。啟東是一片新土,在老的地圖上,能見到的顯著地名有“南陽”、“呂四”兩個。當時南陽是啟東的最南端即江的北岸,啟東人的土話叫作“北腳”,南陽以南都是后來連接江中的沙洲而形成的,其中的“匯龍”也有合攏的意思。由于啟東現在的東南角當時還沒有形成,“呂四”處在一個突出的位置,同時又是一個特殊的位置。南邊是長江,北邊是黃海,并處在交會處,也就是說“呂四”處在長江口與黃海口的交會之處,即兩“口”分合之處(長江口延伸線往南為東海)。在漢語中,兩“口”分為“呂”,兩“口”合為“四”,因此,取名為“呂四”。從中可見啟東先輩的遠見卓識及文化底蘊。
呂四風景區最早的建筑是長江入海紀念碑,建于1998年,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造型別致,有廊、亭、樓、牌、坊、碑等幾個單位建筑圖形的有機結合,紀念碑的整身是船造型,正對東方,具有動感性,寓意是從長江的源頭,越過千山萬水,仰著太陽駛向大海,從毛澤東書法集字里選出“萬里長江由此入海”的草書蒼勁有力,似乎奔騰咆哮的萬里長江到了這里才肯平息,然后沖入大海。全國最大的大禹石像,居于風景區中部,高達19.99米,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整個塑像渾厚古樸,從大禹炯炯的目光里能夠看出,我們中國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堅強意志。
寅陽樓設在風景區東北隅的海堤外邊,取意于“天圓地方”融入天人合一的思想,登樓能觀賞到海上日出之瑰麗、長江落日之壯美。人造湖居于園中,占地面積為54500平方米,大湖環抱著大禹塑像基座,碧波蕩漾,游艇穿梭;小湖倒映著具有歐美風格的海濱度假村,景色迷人,到了晚上更是別具一格,分外妖嬈,是游客吃、住、玩、樂一條龍的休閑場所;園林內水泥馬路縱橫交錯,平坦整潔;沿海堤砌筑的混泥攔墻,氣勢磅礴,宛如一條白色長龍伏在海邊。琉璃瓦頂的方亭連廊、水榭長亭均為現代園林建筑,精美無比,綜合了園林建筑的精華。1.5萬平方米的大草坪,綠草如茵,花木成林,為久居鬧市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充滿大自然氣息的活動場地。
景區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全天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景區地址: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北部海濱呂四港鎮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44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