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舍古村,靜靜地,隱在身邊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這座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也像一座戲臺一樣,交替著喧鬧與冷清,起伏著繁盛和凄清,至今保留著舊時水鄉古鎮風貌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禮舍最早稱呂舍,為南宋著名儒學家呂祖謙之次子呂文纓,隨宋高宗南渡時,在此筑草舍命名。后禮舍薛氏一族綿延昌盛,于清代乾隆年間興建街市,定名禮舍。
鎮區周圍有“九潭十三浜”,十三條河浜呈荷葉狀把小鎮團團包裹,九只潭則如葉面露珠散落街衢巷道。這些河浜連通五牧運河,又經數里直達京杭運河。由此,禮舍眾多的碼頭水道商船云集,成為各種商品運往無錫、常州、江陰的集散之地。一處處古樸厚重的建筑,展示了這里數百年的歷史滄桑;一個個文物舊址,昭示著這里豐厚的文化底蘊。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禮舍古村形成于明代中葉,至清初形成村落的基本格局,位于無錫市惠山區玉祁街道,占地3.7平方公里,全境形似荷葉狀。這里河網交錯,是明清時期著名的商業集散地,老街多為明清至民國時期的深宅大院,石庫門、方磚樓、雕梁、花園別具一格。現在這條河道是一條死河道,已與外面的河道不相通了。
禮舍在清代就涌現了160多位文武官員。禮舍在清末已然是一個繁華的集鎮,這里不但魚蝦水產之豐,農副蠶桑之盛,更涌動著以科學強國、以實業發家、以文化怡情的崇新熱潮。1892年,薛立夫率先設立“公昌”繭行,隨后有薛子瑜倡導群眾參股向日本購買無錫地區第一部自動化烘繭設備……民國期間有“一門四博士”,當代更有“一村四院士”等,據統計,這個現有3600人口的村,已知的散居在國內外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專家達120多個,平均30人中就有一個高級人才,其中兩院院士4人,被譽為“教授之村”。這個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村,用她獨有之韻征服了人們的心。
街上商行店鋪為一色的排門板門面,開設有魚行肉店地貨行,日用百貨煙酒店,銅鐵竹木漂染業,醫藥飲食小作坊,當鋪茶館小戲場。禮舍街以西市最為繁榮,西街緊連薛家浜,沿浜兩岸除商鋪民居外,還建有繭行、碾米廠、電廠、繅絲廠、蠶種場等。最負盛名的“九十九間半”也在沿浜北岸,曾是熱鬧喧熙的“米碼頭”、“繭碼頭”。曾經氣勢恢宏的清代建筑九十九間半房,由南往北連成長廊,兩邊房舍毗連對稱,前后共九進。
禮舍古村景區等級: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禮舍古村門票:免費;
禮舍古村開放時間:全天;
禮舍古村地址: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玉祁鎮禮舍村。
禮舍古村景區怎么去?
詳見在線地圖導航探路,為您提供自駕最佳線路提示。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52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