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陽周山頭村,自宋末建村,迄今已有700多年歷史。2013年,周山頭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僅從村名而言,這是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村落,卻讓輕視它的人出乎意料。
周山頭古跡眾多,巷弄曲折盤旋,墻頭如群馬奔騰,大屋高低林立,天井錯落縈回,置身其中時失去了空間感和時間感。
周山頭村建筑多以清代為主,其中周氏宗祠、古戲臺、周氏香火堂、白衣丞相廟、鐘山書院、石拱橋等公共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木雕、石雕、磚雕相當精細,尤以木雕為甚。
村里的一景一物都深藏乾坤大象。
18號民居這幢清末大屋有一條東西走向的狹長弄堂,分別建有外、中、內三重大門,進入中門后,門廳和正屋形成前后呼應的兩組建筑,門廳中堂的書畫和對聯由于年代過于久遠已經漫漶得無法辨識。木雕精致的門廳在松陽古村落中常常可以見到,也不足為奇,但如此精彩絕倫卻絕無僅有。檐柱上的牛腿和梁上的獅子大氣莊重,刀功手法絕非出自常人之手。特別是月梁上那一對體積碩大的臥獅,被譽為“華東第一木雕”。
周山頭古村的四大奇跡
周山頭,位于松陽縣三都鄉最偏遠之處,乃松陽、蓮都、武義之交界。公路通到了村口就戛然而止,接下去的是一條貫穿村子逶迤而上的狹窄石級,和村外的通京古道相連,綿綿延延,伸向了大山的更深處。
初一看周山頭,沒有什么驚人之處,無非是古樹老宅。但在村里一圈轉下來,奇跡就出現了。
周山頭村奇跡一:神秘鐘山遠看高近看低
周山頭村正對著一座山,名曰鐘山,因其形似一口大鐘而得此名。
為什么要先提到鐘山?皆因此鐘山是周山頭先人在此立足的緣由之一。
周山頭村人視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周必大為祖先,《鐘山周氏宗譜》第一頁上就是這位益國公周必大的圖像。譜載,南宋末年,周必大第七世孫周洪梓為當時進士,因剿寇有功被封為“千戶”,后躲避亂寇攜家人至深山中,發現一座鐘形的山,稱之“鐘山”。
你站得低看它,它也低,甚至低過整個村子;你站得高了,它也“高”了。
周洪梓驚奇:“此乃一座靈山啊!”遂在山對面落戶安家,取名為“鐘山村”,因皆為周姓,后人才改名為周山頭村。
明成化年間,同鄉秀才葉綱用一管纖細的毛筆將周洪梓這次神秘行程記錄在《鐘山周氏宗譜》中,周洪梓的喜悅在筆尖的跳動中真實地浮現出來,這次行程成了翻版的《桃花源記》,或者說是《桃花源記》在周山頭的重現。
一直往村子的最高處走,看夾在村子和后山間的一座鐘形的山,那就是鐘山。它是不是比村子高出許多?要是站得再高一點看,它比這還要高,站得越高看它就越高。
如果回到下面再看它,情形就不一樣了!
一路往下走的,到村腳的一塊平臺上,再看它,則遠遠低于村子。
這個視覺真是太奇妙了。
且不管從科學的角度如何解釋此現象,但周山頭的先人當初隱居此地,定是認為其中藏有禪機吧!
二周山頭村奇跡二:古舊老房現“華東第一牛腿”
周山頭始建于南宋后期,已有740多年歷史,其保留至今的建筑多以清代為主,其中周氏宗祠、古戲臺、周氏香火堂、白衣丞相廟、鐘山書院、石拱橋等公共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木雕、石雕、磚雕相當精細,尤以木雕為甚。
它是現今為數不多沒有被水泥鋼筋破壞的自然村落,這也得益于它遠離塵囂交通不便的地理因素。
清中后期,榮歸故里的周氏先人漸漸在村中建造起了一幢幢大屋。每座古民居內都有天井庭院,庭院四周以青石板鋪成,中間則用各色小卵石砌成各種圖案,就連院子兩旁的石板花架和石花盆也雕著花鳥圖。
村落中造型精致的牛腿花格門窗舉目皆是,圖案多為神仙人物、飛禽走獸、花鳥蟲魚、以及寓意豐厚的字跡,表達出周氏先人祈望子孫安居樂業、飛黃騰達的心跡。
18號大屋,是一幢清末大屋,有一條東西走向的狹長弄堂,分別建有外、中、內三重大門,進入中門后,門廳和正屋形成前后呼應的兩組建筑,門廳中堂的書畫和對聯由于年代過于久遠已經漫漶得無法辨識,但其木雕的精彩絕倫。
檐柱上的牛腿和梁上的獅子大氣莊重,刀功手法非比尋常,月梁上那一對體積碩大的臥獅,被譽為“華東第一木雕”,又名“華東第一牛腿”。
此屋的建造者是當時周山頭村最德高望重的祖先,請了四個木雕師傅雕刻了三年才完工。
周山頭村奇跡三:安宅第數百年無大災
村中的老前輩稱,周山頭村數百年來從未出現大災大難。
村口的一棵350多年的江南油杉,是村里的吉祥樹。相傳當年日軍到村里,以為村民都躲到樹洞里面去了,拔刀刺樹,樹流出鮮血,以為人已死便離去。村人視其為救命樹,后來江南油杉身上出現了一大塊的刀疤。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一個歷史深厚的村落總會留下一些玄妙的故事,周山頭也一樣,隨手一翻滿紙典故。族譜中有一篇《松陽周處士墓志銘》,撰寫人是大名鼎鼎的劉基,此文收錄于劉基所著的《覆瓿集》。
從該文得知,周處士(1279~1315),諱鏗,字希聲,號冰壺,周繼祖之父,周繼祖元朝時署豐城縣令,與劉基同在江西為官,兩人情趣相投,遂成摯友。劉基日后將孫女許配給了周繼祖之孫周景霽,兩家由摯友發展到了姻戚關系,由此可見他與周氏世家情誼之深。
《四庫全書·犁眉公集·卷二》還收錄了劉基的一首詩題——《為松陽周處士冰壺歌·并序》,在此抄錄如下:
冰壺者,括蒼周處士之所以自號也。夫冰太陽寒水之凝,而壺者器也。水凝為冰,至柔而變為剛,天下之剛莫尚焉。壺之貴者,以玉為之,雖粟而冰乎其腹,仆切畏之,於是乎歌以誶焉。歌曰:
陰風吹空寒凜冽,玉壺夜半玄冰結。
十二樓中瑣翠鸞,太微宮里懸明月。
明月流光照玉壺,珠飛上天滄海枯。
青女鍊霜封貝闕,燧人焫犀龍泣血。
銀河凌澌膠北斗,五色石裂媧皇走。
相看一笑天茫然,回首人間三萬年。
一篇墓志銘,一首詩,劉基的文采為周氏家族賺足了風頭,至今讓后人津津樂道。
傳說劉基曾經留給周山頭一幅精妙的風水布局圖:鐘山坐落在村南的朱雀位上,朱雀五行屬火,因此需要以水鎮火,以保佑村落的平安。
周氏香火堂處于村落中心點,門前挖有一口池塘,對應著村南的鐘山,池塘鎮住了火氣,周山頭村因此從未遭過火災侵擾。
村人將這一功勞歸結給了劉基,這種說法也不是完全臆造,一條由青田、麗水延伸過來的古道經過周山頭村,由此進入宣平,通向金華、杭州以及更加遙遠的南京,當年劉基有可能多次奔波在這條古道上。
而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周氏與劉基是姻戚關系。他們堅信,既然距離周山頭不遠的武義俞源太級村是劉基設計的,那么作為姻戚的劉基更有理由為周山頭村設計一紙風水圖景,以庇佑自己的后世安居樂業。
傳說歸傳說,史料中沒有留下一點蛛絲馬跡,蜿蜒的史跡有如隱秘的山間古道,充滿了想象和獵奇。
這個與姜太公、張良、諸葛亮齊名的千古帝師,為周氏家族留下眾多的文化淵源,在他們的舌尖上不停地翻版,成為一筆巨大的歷史談資。
周山頭村奇跡四:周氏宗祠布局諱莫如深
周山頭村里至今還保留著一座“鐘山書院”,算年代有近二百年了。這座懸在溪邊的木板房是周氏族人教育宗族子弟的場所,那些四書五經在這里一遍遍地翻閱著,童子的嘴里熟讀著圣賢經典語句。
根據族譜記載,周山頭村從始遷祖周洪梓起,共有70多人取得了進士、舉人、貢生、廩生等各種功名,出仕為官者不下數十。
周氏宗祠鎮守在村口,它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門墻上布滿了壁畫,金硃紅漆涂滿了枋梁。我們來到時,宗祠正在修繕中,除了主架尚在,門板等幾乎都拆下放在一邊。
宗祠大門貼著一副對聯:“愛蓮世澤;細柳家聲”。愛蓮是指北宋理學大家周敦頤著的《愛蓮說》,細柳講的是西漢名將周亞夫統領大軍平定七國之亂,一文一武,成為周姓祖上非常榮耀的名人。
進去,仍可見宗祠掛著三塊字跡斑駁的匾額,分別是“敦倫堂”、“率祖敬宗”和“敬酬祖德”,字體軒昂,洋溢著雍容的氣度。
周山頭村坐北朝南,坐落在一片封閉的谷地中。讓人驚奇的是周氏宗祠卻是坐南朝北,與村落朝向正好相反。
詢問了多個老者,有人說宗祠是死人居住的地方,所以陰陽相反,事實是這樣的嗎?
宗祠大門出來,向東又有一道外門,使得宗祠從形制上看起來又是坐西朝東,這就否決了老者的說法。為什么會設計成倒座形式呢?
到底是誰為周山頭設計的這么一個諱莫如深的布局呢?
歲月將真相貼上了封條,也許永無破解的可能,只留下村民一廂情愿的猜測。而在村口,一塊神似于蟒蛇的石頭似乎也另有玄機,它橫在宗祠的前方,蛇頭正對著宗祠,這,會不會是宗祠大門倒過來的原由?假如宗祠大門朝南,不正好與蟒頭對沖嗎?
相信風水的周山頭先人會不會因此設計了這一布局?
松陽三都鄉古村落最為密集,有13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周山頭村由于相對偏遠,故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784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