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九華寺
這是一座廣闊而宏大的寺院,背靠馬鞍山市區的望夫山,從宏偉的山門開始,觀音殿、財神殿、大雄寶殿、天王殿、地藏王殿,還有大殿兩側十余座配殿,依次向山上排去,一直排到海拔157 米的山頂。金色的大屋頂,大紅的抱柱和門窗、白色的寺院廣場、登山的青色石階,在綠色的森林中靈光閃爍。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小九華寺。
唐開元七年(公元719 年),古新羅國高僧金僑覺,不遠萬里,渡海來華求法、普法、弘揚佛法。當他來到長江之濱,看到佇立長江東岸的望夫山雄險奇絕、林壑幽深,頗有仙氣,就在這里率眾僧建廟,廣收門徒,弘揚佛法、濟世救民,使望夫山寺廟名傳大江南北。數載之后,他前往青陽九華山修行,歷經75 載成佛,奉為地藏菩薩應世,尊“金地藏”。因為有了金僑覺的傳經布道,望夫山就建起了地藏王殿。因為金僑覺在青陽九華山修煉成果,被奉為地藏菩薩化身。因此,青陽的九華山,被稱為大九華山,馬鞍山的望夫山就被稱為小九華山,望夫山寺,就被稱為小九華寺。自唐朝以來,歷經宋、元、明、清、民國,小九華寺一直香火旺盛,朝山拜佛者絡繹不絕,每臨節日廟會,寺廟內外摩肩接踵,山上山下人流如潮,南京、蕪湖、含山、和縣、江寧、當涂的善男信女紛至沓來,把小九華佛事推向高潮。小九華由此成為江南名寺,歷經風雨長久不衰。時至今日,寺內香火更為旺盛。
鳳林禪寺
鳳林禪寺建于東漢末年,相傳當時有金佛、金乾、金坤三兄弟,勤勞善良,很講義氣,在父母雙亡之后準備到外地買個老媽。此事感動了觀音菩薩,她化裝成一個老婆婆來到他們中間,當上了他們的老
媽。經“老媽”的點化之后,三兄弟在雞籠山悟道成佛、得道成仙。后人為了紀念他們,在雞籠山上建起了“三清殿”,尊三兄弟為“三毛祖師”,并塑其像于殿中供奉,這就是鳳林禪寺的前身。到了唐代初期,鳳林禪寺已成為香火終日繚繞,香客絡繹不絕,廟宇鱗次櫛比的名寺了。為此,唐著名道士杜光庭稱雞籠山為“天下第四十二福地”,并在此山布道傳經,以廣其說。公元974 年,宋太祖趙匡胤在此扎營,喜得貴子,加賜匾額曰“壽寧宮”。明洪武二年春,朱元璋在這里修筑功臣廟,所奉祀的功臣,全為和州人。但是,由于戰亂兵火,鳳林禪寺歷遭洗劫,到了解放初期,山頂僅有“三清殿”三間,山下僅有土地祠36 間,內供大小佛像百余尊,另有巨鐘一口、大鼓一尊、僧人數十。
1994 年,鳳林禪寺住持定昌法師在政府和各界朋友的支持下,率四眾弟子開山劈石、擴寺修殿,重建名寺。如今的鳳林禪寺,山前有牌坊、山門、放生池,寺院之內有蓮花院、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念佛堂、地藏王殿、觀音殿、三和壇等,所有殿堂廟宇均依山勢而建,坐落于青山綠林之中。走進這片凈土佛國,使人忘掉塵世間的煩惱,靜靜地品賞那一份清凈。
太湖禪寺
從含山縣城出發,向南行30 公里,就來到了銅閘鎮內的太湖山。太湖山是國家AAA級風景區,風光奇秀,如詩如畫。太湖禪寺就坐落在太湖山的群山之中。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早在宋代,太湖山的風景就被佛家看中,并開始在這里修建寺廟。傳說地藏王化身金僑覺,當年來到中國尋覓自己的道場,曾經到過太湖山,后因覺得太湖山面積有限,便渡過長江向南尋到了九華山,故而太湖禪寺又被稱為江北小九華,太和山的祖師無用和尚是含山縣運漕人,他云游到太湖山,決定在這里修建廟宇,后經過歷代增修擴建,形成了氣勢恢弘的寺廟群。今天的太湖禪寺被列為安徽省重點寺廟,九華山百歲宮住持慧慶大師親任該寺住持。
褒禪寺
褒禪寺最早建于唐代,創始人是唐代的高僧慧褒禪師。相傳唐僧西天取經歸來,招收了十八位大弟子,慧褒禪師是其中之一。這十八位大弟子經唐僧歷時九年的傳教,全部出師。唐王親自賞賜他們佛號、銀兩,讓他們選擇靈山寶地,立寺傳教。慧褒禪師帶著唐王的期望來到褒禪山,他看到這里古林森森、流水潺潺、山道幽幽、鳥語花香,猶如仙境,就決定在這里建廟。他傾盡其皇帝賞賜的銀兩,帶領徒弟們伐木、燒磚、運石,建起了自己的寺廟取名“慧空禪院”。他傳經布教、賑災濟民,引來四面八方的香客,寺廟里終日香火繚繞、經聲陣陣。
慧褒禪師圓寂后,他的徒弟們就取慧褒和尚法號中的“褒”字,配上原來廟名“慧空禪院”中的“禪”字,給大廟取名為“褒禪寺”,但香火卻逐漸地黯淡下來。到了北宋,高僧中會和尚又擴建了寺廟,香火又漸漸地旺盛起來。到了南宋,又重現了慧褒和尚在世時的鼎盛局面。
鑒于褒禪寺舊址周圍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有關部門決定將褒禪寺移至華陽洞附近重建,歷時五載。2003 年11 月1 日,褒禪寺落成暨佛像開光法會隆重舉行。重建后的褒禪寺占地近百畝,建筑面積一萬余平方米。
澄心寺
這是一座千年古寺,建于南朝齊梁年間,距今已有1500 多年,因“山中宰相”陶弘景的隱居,唐朝大詩人李白、名道吳筠、名士周惟長的光顧,使其名聞江南。
澄心寺,在南朝齊梁年間建于陶弘景讀書堂故地,當時冠名“隱居院”。“山中宰相”陶弘景就是在這座隱居院里讀書、思考、著作、采藥、煉丹、修身,留下了丹灶、五井、白月池等眾多遺址,其中陶弘景的煉丹遺址“丹灶寒煙”,成了姑孰八景中的一景。有了陶弘景,澄心寺的名氣開始攀升,眾多名士陸續前來探訪,到了唐朝,可說是名揚千里、聲播八方了。唐朝名道吳筠、唐朝名士周惟長,先是前來探訪,接著,就在這里長期隱居。唐朝大詩人李白,也來這里訪友小住,并留下了《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下途歸石門故居》、《尋雍尊師隱居》的不朽詩篇。唐代以后的文人們也紛至沓來,留下詩詞文章。到了宋朝,修煉道學的已無繼承者,在道教衰落的同時,佛教卻興盛起來。寺內佛教的香火終日裊裊,佛經的吟誦聲聲入耳。陶弘景道長的丹灶、五井、白月池等遺址,均被佛家賦予了澄定心神的功能,道教融于佛教之中,“隱居院”也就易名為“澄心院”。到了明初洪武年間,“澄心院”正式被佛家命名為“澄心寺”。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78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