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容貌
成吉思汗的容貌到底什么樣?對他的少年時代曾說:"眼神如火,容顏生光,"是機敏俊俏的相貌。到晚年時也有幾個記錄。請看北京故宮博物館所藏《元帝象冊》的畫像,是六十開外的模樣。豐滿的臉龐,富態的耳朵。慈祥而銳敏的眼睛。在安詳的嘴邊長著稀疏而白色的胡須。這就是把世界投入恐怖深淵的征服者的相貌。同時,這個相貌可以推定為六十歲左右。趙珙說:鐵木真身材魁偉,前額頭寬闊,長胡須,身體健壯,與眾不同。伊斯蘭史家,把成吉思汗來到呼羅珊市的時候,當作六十五歲的容貌。親眼目睹者留下了如下記載:身材高大,頑強的體格。口須和顎須都是白色,象貓一樣的眼睛。充滿著精力、洞察力和理解力。這同現今還保留著的畫像完全相同。
教養
據傳,他本身一生沒學過文化。假如是這樣,那就和莫臥兒王朝的名君阿庫巴魯是一樣的。然而也有與此相反的記錄。這就是忽必烈時代(1271年)實行的海青符上有"太祖皇帝御署"(親筆簽字)。也許有人認為這是為提高成吉思汗的權威偽造的。但是不能不說他能夠書寫自己的名字。不管怎樣,1204年,他在滅乃蠻部時俘虜塔塔通阿的一段故事是引人注目的。塔塔通阿精通本國的畏兀兒文字。成吉思汗就任用他創制了蒙古文字。使用印章。同時命太子,皇子學習畏兀兒文字國語。從此開始聘請有學問的畏兀兒人從事宮庭子弟的教育。此事見于《元史》列傳。乃蠻部是土耳其血統的民族。受畏兀兒文明的影響,在全蒙古諸部里是最開化的部族。關于蒙古語文的起源問題,在蒙古語言史上是個難題。最初曾求助于乃蠻部語言的起源,但這個部是土耳其血統,不適合。其后才又改在蒙古系統的克烈部中尋找語源。不管哪一個正確,在這里不作為問題。以征服乃蠻部任用塔塔通阿為界限,蒙古民族從此開始以文字施行公事文牘。記住這一點就好。然而,應注意成吉思汗本身并沒有學它。很早以來就有漢族政治流亡者來到漠北宮廷。漢字曾在公用文書中使用過。但其字畫的復雜,漢語結構與蒙古語結構的差異懸殊。用它書寫蒙古語,在表示意韻上很不完全等缺點,因而采用了畏兀兒字,通用了畏兀兒蒙古文字。連畏兀兒字都沒有學的成吉思汗,那么可以說對漢字是全然無緣的。
性格
世界上大概再也沒有比稱作英雄這種人的性格再復雜的了。如果只看他的一個側面,可能是超人的、天才的。可是從另一個側面看又可能是惡魔式的,甚至是瘋狂的。曾經橫跨歐亞,震撼中世紀世界的這個征服者的性格,從被征服者的眼光看是無限憎恨的。用詛咒的眼睛看他,連人類的慈悲心也沒有的殘忍的、血腥的惡魔。而從征服者的立場看來,則評價為真正的寬厚仁慈。勿庸贅言,在評價古人的行為的時候,我們要置身于那個時代,如不置身于那個環境,猶如身臨其境是不行的。現在,我們排除自古以來就扣在他身上的的殘忍、享樂主義的烙印,來考慮他。首先他是個享樂主義者么?試看拉施德所傳的一書。有一天,他問孛兒出,人間最快樂的事情是什么?孛兒出回答道:在陽光明媚的春天,跨上駿馬,手臂上跨著鷹去狩獵,看獵鷹把飛鳥擒來。接著成吉思汗又用同樣的問題問及其他將士。他們的回答,或似孛兒出,或附合孛兒出。成古思汗昂然說道:我說不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是擊敗敵人。窮追到底,奪其財寶,看到他的親人悲傷,聽到他們的哭聲,乘其馬,奪其妻小帶到后官。如果是這樣,他就是沒血沒淚的男子漢。然而我們還可以試看他的遺訓的記錄;"美人和名馬,誰都是喜愛的。然而只醉心于這些,那就要身敗名裂。"在這里他指出了人間的弱點。教育人們有自制心的必要。誠然,他也愛酒、愛色、愛馬,但是最喜愛的還是狩獵。然而他有嚴格的節度。
斡耳朵制度
自古以來,傳說英雄好色。有人說他有五百人的妃妾。那不僅是蒙古女子,從各色各樣的征服民--即有白皙明眸(白潤的皮膚明亮的眼睛)的伊朗美女,也有同樣膚色的朝鮮女人。據說有選拔"秀女"--奉獻皇帝的慣例。然而這是不可信的。《元史》后妃表有三十九個人的名字。我們認為即使這樣寫也嫌言過其實。為了解實際情況有必要知道蒙古宮廷的斡耳朵制度。成吉思汗的主要皇后、妃子以四人為代表。就是流傳的四大斡耳朵。她們各自作為行官的主人。其下有隨同伴住的皇后、妃子。大皇后是翁吉剌惕氏族的孛兒帖。她是大斡耳朵的主人。在這里的有六個皇后、一個妃子。位于客魯漣河河中島上。第二斡耳朵--忽蘭是主人。其下有三個皇后,四個妃子一起生活。在撒阿里草原的喀羅臺敖茂湖附近。第三斡耳朵--也逐是主人。其下有六個皇后,三個妃子,在王罕的舊營地土拉河上游,黑林(在今日土拉河南、汗山)。第四斡耳朵--以也速干為主人的斡耳朵,也就是長春真人所見的乃蠻國斡耳朵。在塔陽汗的舊營地。俄羅斯學者孛塔寧說在色楞格河上的依德爾河畔,大約在現在的杰納·雜斯克。這些斡耳朵一直延續到以后。他在大本營時,就由這些艷麗的婦女陪伴。出征時,按蒙古自古以來的習慣,由一位皇妃或兩人以上陪伴。趙珙有親眼目睹的記錄。"北使(指宋的使者)入于彼,國王者相見,即命之以酒。同彼妻賴蠻公主及諸侍姬稱夫人者,皆共坐。凡諸宴飲無不同席。所謂諸姬皆燦白、美色。四人乃金虜貴嬪之類,四人乃韃人。內四夫人者甚姝麗,最有寵,皆胡服胡帽而已。"(趙珙《蒙韃備錄》第十三頁)同上書還說:"國王出師,辦以女樂隨行,率十七八美女。極慧黠。曲拍為節甚低。其舞甚異。"酒與色
從現在習慣于一夫一妻制的人看來,也許認為好色多淫。成吉思汗是武將,特別是作為奔放、樸素的草原人,決不是多淫的。不能不考慮當時作為武將的首領,把女人當作"物"類賜給部下有功之臣的情況很多。他在任何時候也沒有忘記自制,倘若不是這樣,正如符拉基米爾索夫所指出的決不會保持六十歲以上的長壽,也不可能直到死去以前不久還樂于狩獵。從他留下的遺訓中,無論如何也感覺不到他是荒淫的。"若想治身,必先修心。責人之前,必先責己。"關于喝酒,也有同樣的言論,作為他的律令:"若不能禁止飲酒的話,一個月里喝三次為宜。三次以上是違犯。兩三次為好,喝一次最好。逐漸規戒。但是會有完全不喝的人。"同時對于酒害舉例不少,說:"帝王,武將飲酒過度,有損健康,敗壞事業。連統帥部下也成為不可能。"成吉思汗這樣告誡了人們。
關于他和酒有一段奇聞。在陰山附近(今內蒙古)居住著汪古惕部的阿剌忽出的斤弗里。乃蠻部的塔惕罕派遣使者來此商討共同打擊朔方(蒙古)。他拒絕此請。反而帶了樽酒來到成吉思汗處,告知乃蠻部的圖謀。這時朔方無酒。太祖喝三杯而止說:"此物少喝則興奮,多喝則亂性。"當時漠北無酒,--不是馬奶酒,說不知用谷物釀的酒,與事實不符。游牧民從漢代開始就知道這種酒,但不常用。在此只喝三杯而止,說"多喝則亂性"是他善于自制,他什么事都不過度。這是說明他性格的一證。
殘忍性
曾經屢次說到他的殘忍性。果真象《秘史》所傳的那樣,從少年時代,因爭奪獵物而射殺異母兄弟別克帖兒開始,到西征的一路上,敢叫尸骨成山,血流成河的慘狀就是證據么?然而,所謂戰爭是處于異常環境下的非人道行為。今昔都無變化。誰能非難中世紀無智的游牧民的行為是殘暴的呢。何況成吉思汗是首先勸降,只是對那些始終頑抗到底者才加以殲滅。(少數例外是在阿富汗的帕米揚進攻受挫,察合臺之子他的愛孫中流箭而死,他出于仇恨,殺其民、毀其城,化為無人區,因而被稱作"可詛咒的城市")。假如在都市受到抵抗,必定殺罰,是蒙古自古以來的慣例(《元史》耶律楚材傳)。他只不過沿襲了這個習慣而已。事實上,在沒有武力抗爭的場合都是饒命的。畏兀兒人朵本隨從他進攻燕京之際,在其部下的軍士中,有隨意殺人的。因此朵本告誡他們:"國以民為本,殺了人即使奪了地與國何益。況且殺害無罪者也就促使敵人增強其抵抗的決心。這不是可汗的本意。"聽了這話成吉思汗大為喜悅。如果成吉思汗是嗜血成性的魔王,朵本的話能不成問題么?他在激動的時候也善于自我克制。若是舉例豈止二、三事?他叔父答阿里臺以宿敵王罕為友,抵抗成吉思汗的時候,他想把他處死。但是近臣孛兒出說:這是父親留下的唯一遺屬,若是把叔父殺了"如同滅了自家的爐火。等于滅了自己的家"。他傾聽了這個諫有,寬恕了答阿里臺。還有巴魯特里多引用的朱加尼所傳一例。有一天,回教法官瓦黑多·阿茲·丁·布山吉惕與成吉思汗談論伊斯蘭問題。碰巧談及花剌子模沙殺害成吉思汗的通商使節的非行。成吉思汗對此進行了報復。同時對自己的榮譽和流傳后世的顯赫功績訊問法官的看法。瓦黑多·阿茲·丁·布山吉惕法官說,假如你保障我的生命,我就回答。成吉思汗保障其安全。法官就回答說,沒有一個人把蒙古皇帝的名字掛在嘴上。這是因為皇帝的將士殺害萬民。成吉思汗聽了這話把手里的弓箭插在大地上,怒氣沖天地站起身來走了。法官以為這一下可能要被處刑。然而他回頭向法官說,假如給摩訶未(即花剌子模沙)以保護,那將遭蹂躪。但是異國的民眾和異國的國王將永遠記著我的名字吧!
嫉妒和猜疑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有人說成吉思汗是嫉妒的人。當他征伐篾兒乞惕部的時候,將兀洼斯氏的答亦兒兀孫領首自己的姑娘忽蘭想獻給成吉思汗。走到途中被兩軍所挾阻。巴阿林氏族的納牙說,在這個混亂中送女兒前去,答辦兒兀孫可能被殺害,姑娘也會被士兵奸污。于是等待了三天三夜,三個人一起到達可汗的所在地。護送三天三夜的是青年。被護送的是美麗的姑娘。在這期間說不定發生了不正常的關系。成吉思汗胡亂猜疑納牙一定沾污了忽蘭,說要處罰。這時忽蘭說"如果可汗允許,請檢驗受上天之命由父母所生的身體。那樣就會明白我保持著潔白的貞操。"成吉思汗當天檢驗結果,她果真沒被沾污。于是她成了第二斡耳朵的皇后,備受寵愛。成吉思汗對納牙說:"你是說真話的人。從此,朕將委大任與你",給了他恩賞。同類事例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塔塔兒部出身的兩個皇后,也遂與也遂干姊妹、有一天,坐飲對話的時候也遂發出了嘆息。見此情景成吉思汗產生了懷疑,環視周圍看見離蒙古包不遠的地方有個青年,汗問:你是干什么的。青年說:我是塔塔兒部也克·扯連的女兒也遂的前夫。在當敵人俘虜的時候,我害怕得逃跑了。現在局勢已經穩定,以為我混雜在這當中不會被人注意,想看她一眼就來了。一聽這個答話,知道他是敵人塔塔兒部的男子,把他立即斬首了。從這里可見他對女性的嫉妒猜疑的感情異常強烈。這種感情,是他對視為已有的一切,顯示他有強烈的占有欲。為此也許會問為什么在一種場合下就自我克制,而在另一種場合就不行。這就是在純樸的人間--草原人世間可以看得出來的共同的弱點。他有堪稱征服者的小心謹慎的一面。格言(必力格)里就有:"欲成事,必謹慎。"(拉施德)當追擊忽出魯克的哲別傳來獲勝的捷報時,他特意派遣使者告誡哲別:"決不可因勝而驕。王罕、塔陽罕、忽出魯克等皆因驕而亡。"還有,察合臺赴任鎮守西域時,他命孛兒出給予教育,孛兒出說:"人經過艱險才能獲得良好的土地。決不能安閑自在逍遙渡日。"成吉思汗聽了這話說:"你說的同我想的完全一致。"
草原人的性格
那么,我們對成吉思汗這個人給個什么樣的評價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他的一生從始至終都是一個草原人。既不為絢麗的中國文明所誘惑,也不屈從于畏兀兒文明。更不醉心于西方伊斯蘭文明。終生沒學外國語。按生來的原樣始終信仰撒滿。經常敬畏上天,這樣他作為草原人屬于何種類型呢?說起來蒙古人是"其俗淳樸而專心。因此不自食其言。其法,謊言者死。故莫敢詐偽。"(彭大雅:《黑韃事略》第十頁有所記錄)甚至敵視和憎恨蒙古人的小亞細亞史家,也能數落出蒙古人的若干美德。"他們憎恨盜竊,盜竊者殺。決不容赦。(吉拉考斯)雖然無神也無法律,但他們自動尊從自然法,他們對所有污濁的罪惡,不道德的行為是憎恨的。盜竊,撒謊被視為極端可恥的行為。""對主人是忠實順從的,也是誠實、公正的",敖魯別里安這樣稱贊他們。拉施德懷疑這是宮庭史家的言詞。然而,蒙古人憎恨盜竊,討厭欺詐,忠順于主君,是游牧民共同的性格。尊敬上天,款待客人與生活光明磊落都是成吉思汗所具備的。象定居社會那樣:禮儀三千式的形式主義,在草原是見不到的。在他們西征以前,迎接宋國的將軍趙珙的情景就可見一斑。有一天,成吉思汗遣使對趙珙說:"今天打馬球怎么不見來?"趙答:"因無陛下召喚所以未來。"成吉思汗說:"既然來到我國,那就如同家人。在宴會、打馬球、狩獵的時候請不客氣的一同游樂好了。何必每次都特意派人請呢?"成吉思汗說著大笑起來,罰了趙珙六杯酒,見他大醉而止。
樸素的草原人
宋使離開漠北之際,成吉思汗告知迎接使說:"在良好的城市要讓多停留五、六天。有了美酒,要讓痛飲。有了美味的菜肴要盡情招待。讓內行的樂隊,好生吹奏款待。"其樸實的程度只有生活在草原的人們才能見到。"朝三暮四,朝令夕改是可恥的"。這話是訓誡撒滿闊闊出的父親時說的。他是嚴格遵守誓言約束的意志堅強的人。作為君主的鐵木真,脫下自己的衣服送給他人。把自己的乘馬贈送別人等等,未必只是他個人的美德。這種大方的氣派或多或少是蒙古人共有的特征。他對背叛君主的人的態度是,贊賞納牙拒絕追捕他的主人塔魯忽太、乞里脫黑,并且讓他逃跑。反之札木合的五個家臣抓住札木合送到他跟前的時候,成吉思汗說:"不能容忍對正當的君主下毒手的人。這種人不能做任何人的朋友。對正當的君主下手的人及其子孫都要斬罰。"為此而憤怒等事例,不僅出于封建軍事國家鐵的守則的必要,而且來自草原人忠順于主人的性格。與他同時代的中國人記載著自己觀察的結果。"其人英勇果斷,有度量,善于容眾,敬天地,重信義。"沒有度量,不守信義,只靠力量,不可能創立那樣偉大的軍事國家。當成吉思汗把妹妹帖木侖嫁給孛托的時候,問及需要奉獻多少家畜的事。那時也普干說有馬三十匹,把一半作聘禮是十五匹時,成吉思汗生氣地說。"結婚的時候把財產掛在嘴上,那不是和商人一樣么?古人說:作到同心同德實在難,我希望的是'同心'不是財產。"毫無虛偽的掩飾,注重人生義氣。是大多數草原人的心情。從流亡政治家、學者所受的影響造成成吉思汗的品質和操行的事物中不能漏掉很早以來就到漠北宮庭的文化國的流亡政治家、學者的影響。事實上從他直到太宗[斡闊臺]時代都有許多漢人、契丹人、畏兀兒人來到朔北。活躍在這個游牧國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當時就有記載:近年以來,有女真叛逃之臣,或近二年來金國叛逃、降附之臣,因無容身之地,來請他(成吉思汗)任用。他就用他們持以文書,與金國反而用漢字來往。到了太宗朝代更有具體記錄:稱宰相的有按只得(黑韃人)、移剌楚材(契丹人)、粘合重山(女真人)、鎮海(一般都說是畏兀兒人),楚材更稱漢式中書侍郎,重山稱將軍,前三者掌管對漢人的政務,鎮海掌管對回回關系的事務,(黑韃事略)。天生就聰明的成吉思汗,從這些畏兀兒人、漢人、契丹人等,吸取了未知世界的知識,而達到頂點的是耶律楚材。有這樣一批金國的亡臣分析判斷漢人的政治道德原理,為成吉思汗服務。下邊再舉幾個楚材以外的好例證。如上所引粘合重山,是女真貴族出身。他知道金國要滅亡,逃到漠北為成吉思汗作事,"天子是以天下之憂而憂者。不知天下之憂而能治天下者無。忘天下之憂,而能治天下者也無。酗酒作樂者乃忘天下之憂之謬方也。"他用這些話進諫:制止胡亂舉辦酒宴。成吉思汗傾耳細聽,采納了諫言。同時耶律阿海說:"好生(憐憫生物)是圣人的大德,天下創業之始,愿制止殺掠,應天之真心。"帝聞此言喜納之。這只不過數例而已。他對文武百官有訓言。很早以來流傳于蒙古的一節,其比喻之巧妙,及慣徹始終的情節,很象出身于草原的君主,引證如下:閑暇的時間,要象牛犢。嬉戲的時候要象嬰兒,馬駒!拚殺沖鋒的時候,要象角鷹一樣突進!攻擊敵人的時候,要象雄鷹一樣!高興的時候要象三歲牛犢一般歡快!同敵人對陣的時候要象黃雀一樣節節躍進,饑餓的老虎一樣,憤怒的鷲鳥一樣!在明亮的白晝要象雄狼一樣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里,要象烏鴉一樣,有堅強的忍耐力!時間、地點的處置,態度的表現,象是后世的作者揮筆而成,但對表現成吉思汗的性格,還是無誤的吧,假如與符拉基米爾索夫在一起,用一句話評價他的為人,也許可以說是草原所生的"天才的草原人"吧。

專題來源:呼倫貝爾旅游
/hulunbeier/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22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