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東北大地少數(shù)民族眾多。大多少數(shù)民族語音譯而來的族名和地名,大多失去了原來想表達的思想寄托。此處盤點龍江大地居住的少數(shù)民族的族名和用少數(shù)民族語命名的地名的原意實錄如下,供讀者備忘。
? ?朝鮮族:原是1392年建立的李氏王朝的國號,李氏王朝歷時500余年,后來就以國號作族名了。“朝鮮”的原意是“光明的東方”。主要聚居在東北三省。
? ?蒙古族:“蒙古”一詞的音譯始見于《舊唐書》記載,最初稱“蒙兀室韋”,有人認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主要分布于內(nèi)蒙古、黑龍江省和青海省等地。
? ?
? ?鄂溫克族:歷史上異地而住的鄂溫克族居民,曾分別被稱為“索倫”、“通古斯”等。1957年,根據(jù)本民族意思,統(tǒng)一民族名稱為“鄂溫克”。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黑龍江省。“鄂溫克”是民族自稱,亦作“艾溫克”、“艾文克”,通古斯語音譯,意為“住在大森林中的人們”。
? ?鄂倫春族:“鄂倫春”是民族自稱,“鄂倫”意為“山嶺上”,“春”為“人們的”意思,“鄂倫春”即意為“使用馴鹿的人”或“山嶺上的人”。通古斯語音譯。清以來,有“樹中人””、“使鹿部”、“使馬部”、“棲林”等他稱。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黑龍江省。
? ?赫哲族:來源于赫哲人自稱“赫真”,意為“下游、還有“那貝”、“那乃”等自稱,意為“當?shù)厝恕薄ⅰ氨镜厝恕薄=夥藕螅y(tǒng)一定名為“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撫遠和饒河等縣沿江地區(qū),少數(shù)居住在勤得利、蘇蘇屯、佳木斯和富錦、集賢、樺川、依蘭等縣境內(nèi)。是我國惟一一個全民族都居住在一個省境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
? ?達斡爾族:意為“長官”、“原來長座位置”。因契丹人對先人建立的“遼國”和“長國”的宮廷生活十分懷念,所以自稱“達斡爾”或“達古爾”。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地區(qū)。
哈爾濱:滿族語意為“曬魚網(wǎng)的場子”,因在哈爾濱建成之前,滿族漁民常在那里的松花江邊曬漁網(wǎng)而得名。
齊齊哈爾:黑龍江省第二大城市,在黑龍江省中部,達斡爾族語意為“天然牧場”。
佳木斯市:赫哲語意為“尸體”。滿語意為“驛丞”。
伊春市:滿族語意為“皮衣料”。
呼蘭區(qū):哈爾濱市的一個區(qū),滿族語意為“煙囪”。
海倫市:滿族語意為“水獺”。
漠河縣:滿族語意為“林中之河”。
木蘭縣:滿族語意為“圍場”。
同江市:赫哲族語意為“老屋”。
依蘭縣:滿語“依蘭”意為“三”。
富拉爾基:蒙語意為“紅酒”。
富錦縣:原稱富克錦,赫哲語意為“高崗”。
遜克縣:“遜”,滿語意為“奶漿”,“克”,鄂倫春語意為“薪屋”。
扎龍:自然保護區(qū),在齊齊哈爾市境內(nèi),達斡爾語意為“落雁”。
完達山:滿族語意為“杉松”。
張廣才嶺:滿族語意為“吉祥如意之山”。
松花江:黑龍江最大支流,“松花”為女真語,意為白色。
牡丹江:來源于滿語“穆丹烏拉”,意為“彎曲的江”。
烏蘇里江:黑龍江支流,“烏蘇里”,滿語一說意為“天王”,一說意為“順流而下”。
嫩江:松花江最大支流,蒙語“嫩”一說意為“碧綠”,一說意為“妹妹”。
呼瑪河:一稱“呼瑪爾河”,黑龍江支流,達斡爾語意為“高山峽谷不見陽光的急流”。
綏芬河:在黑龍江省東北部,“綏芬”滿語意為“椎子”。
撓力河:在黑龍江省東部,烏蘇里江支流,“撓力”赫哲語稱“諾羅嗶拉”,意為“多水鳥的河流”;滿語意為“禽鳥集棲之地”。
拉林河:在黑龍江省南部五常縣,“拉林”滿語意為“爽快”。
興凱湖:滿族語意為“鼠”。海拉爾河:滿族語意為“益母草河”。

文章來源:東北旅游攝影
/db/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22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