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聯(lián)合”。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吐魯番地區(qū),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開封、鄭州等地。
維吾爾族總?cè)丝谶_987萬人(2009年),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維吾爾族共計941.3796萬人(2006年),約占新疆總?cè)丝诘?6%。維吾爾族以農(nóng)業(yè)為主,種植棉花、小麥、玉米、水稻等農(nóng)作物。此外還擅長園林藝術(shù)。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規(guī)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優(yōu)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fēng)情。
維吾爾族也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shù),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tǒng)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huán)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yī)學(xué)是祖國醫(yī)學(xué)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jù)史籍記載,維吾爾族原是公元3世紀游牧于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一帶的游牧民族。由于受部落間戰(zhàn)爭的影響,各個部落的分支逐漸遷徙西域(今新疆)。
在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漢文文獻中對“維吾爾”這個族名有不同的譯寫。4世紀寫作“袁經(jīng)”,6世紀末、7世紀初寫作“韋紇”,788年以前寫作“回紇”,788年以后至13世紀70年代改寫為“回鶻”,13世紀70年代至17世紀40年代寫作“畏兀兒”,17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則稱“回部”或“纏回”等。還有人認為其族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的“呼揭”、“烏揭”,甚至遠古塔里木盆地的原始土著民族。
先后曾被譯為“韋紇”、“烏紇”、“袁紇”、“回紇”、“回鶻”、“畏兀兒”,以后才改為“維吾爾”,沿襲至今,是“團結(jié)”、“聯(lián)合”之意。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專題來源:新疆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