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錫自古物產豐富,富庶江南,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濃郁的吳文化、厚重的靈山、輕快的錫劇唱腔、鮮美的蟹粉小籠,這就是大家對無錫的印象。無錫飲食屬“四大菜系八大幫”的蘇菜系蘇錫幫,不同于北方的鮮,咸,口味偏重清淡,而且偏甜。《舌尖上的中國》里曾以無錫排骨來詮釋無錫菜的甜。重慶旅行社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篇無錫美食攻略,快來看看去江蘇無錫旅游不可錯過的十大名菜介紹吧!
肉釀面筋
肉釀面筋是無錫民間的風味特色菜肴,每到逢年過節,家家都會做道菜。肉釀面筋的做法簡單來說就是將肉餡塞入無錫清水油面筋中燒煮,若加上冬筍、香茹、黑木耳、金針菜等,其味更佳。現在很多超市里有現成的油面筋賣,肉釀面筋的制法就變得相當簡單了。
糟煎白魚
《吳郡志》載:“白魚出太湖者勝,民得采之,隋時入貢洛陽”,當時白魚已作為貢品上貢皇庭。現如今白魚更是我們飯桌上常見的食物。白魚是無錫特產“太湖三白”之一,色澤光亮、魚肉鮮嫩。糟煎白魚,選用新鮮白魚中段,輔以水香菇和筍片,將香糟、黃酒、精鹽適量拌均,涂在魚段四周,腌漬數小時,用旺火熱油煎至皮淺黃后加入調味料、蔥姜末適量及香菇片、筍片、清水燒沸移至小火燜燒后再移至旺火收稠湯汁,用濕生粉勾茨,淋上麻油出鍋,味道保留了魚肉的鮮香,回味無窮。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水晶大玉
水晶大玉采用鮮活的大河蝦仁,菜如其名,蝦仁如水晶般通透明亮,又有白玉般的質感和若隱若現的紋理,菜相十分可觀。其口感鮮嫩滑口,細膩清香。這款菜,一般的店里可沒有,如果你要品嘗一定要去老字號的飯店酒樓哦!
脆皮銀魚
脆皮銀魚是無錫的一道名菜。銀魚是太湖特產,肉嫩無骨,味道鮮美。銀魚先碼味,在掛上面糊,下六成熱的油鍋中慢炸而成。食時蘸以調料,外脆里嫩,鮮美適口。
梁溪脆鱔
梁溪脆鱔,又名無錫脆鱔。梁溪是流經無錫市的一條重要河流,其源出于無錫惠山,北接運河,南入太湖。梁溪脆鱔由鱔絲經兩次油炸而成,外觀醬褐色,烏光發亮,口味甜中帶成,松脆適口,即使保存幾天,也不致發軟。口感松脆、味濃汁酸。相傳此菜系太平天國時期,惠山直街一姓朱的油貨攤主發明流傳下來的。
腐乳汁肉
腐乳汁肉是江蘇無錫名菜,據說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無錫聚豐園菜館廚師王榮初刨制。原用紅腐乳作調料,現今用紅曲米,把肉燒成紅腐乳大小,借用紅腐乳的形與色,故得其名。又不斷改進,把腐乳汁肉與鹵鴨同燒,鹵鴨與汁肉的滋味互相滲透,肥而不膩,酥爛入味,甜中帶咸,色澤紅亮,乃無錫喜慶筵席中常用的大菜。無錫太湖船菜中,上此菜時還增配有荷葉夾子,用來夾著汁肉同吃,既以面點代飯,又使面點混和著汁肉的酥肥香潤,可謂別有風味。
無錫排骨
無錫排骨是江蘇省無錫地區特色傳統名菜之一,也是具有地方風味,名聞中外的旅游食品。無錫排骨,傳統名稱叫“無錫肉骨頭”。無錫排骨(肉骨頭)興起于清朝的光緒年間(1872-1909年)。20世紀80年代,為了方便作為旅游食品來推廣而改名“無錫排骨”。無錫排骨的烹制十分講究。一是選料精,需取三夾精的草排為原料。這種草排,一頭豬身上只有七八斤,它的特點是肉質細嫩。去無錫旅游時,一定要嘗嘗以無錫冠名的排骨是何種滋味。
魚皮餛飩
蘇錫風味的魚皮餛飩,口味咸鮮,色澤清白,是無錫的十小名菜之一。其代表作,出自百年老店”王興記”旗下的醉月樓菜館,曾經在1999年的第二屆”無錫市名點名菜評選”中獲得銀牌獎。其原料是鱖魚肉、干薯粉、蝦茸、熟火腿末、蛋清、精鹽、味精、蔥姜、紹酒與熟雞油等。將鱖魚切成規格相反的小塊,拍上干淀粉,用搟面杖將魚塊敲成厚薄均勻的圓形皮子;將蝦茸放入精鹽、味精、蛋清、火腿末攪勻成蝦餡,再一一放在敲好的魚皮上,裹成餛飩;鍋內放入高湯燒開,放入餛飩、精鹽、味精燒熟,再用濕淀粉勾芡,淋入熟雞油即可。
肉釀生麩
肉釀生麩又稱生麩釀肉、生麩肉圓,是江蘇無錫傳統的地方名菜,屬于蘇菜系。此菜皮薄韌光亮,肉餡鮮嫩多汁,湯清味美,是別具風味的地方菜。無錫稱水面筋為生麩。生面筋即才洗出來的水面筋,其特點潔白、質地細膩、柔韌滑潤、可塑性強,是烹制素菜的原料之一。
鏡箱豆腐
鏡箱豆腐是無錫的傳統名菜。由無錫迎賓樓菜館名廚劉俊英創制,選用無錫特產“小箱”豆腐烹制而成。20世紀40年代,迎賓樓菜館廚師劉俊英對家常菜油豆腐釀肉加以改進,將油豆腐改用小箱豆腐,肉餡中增加蝦仁,烹制的豆腐餡心飽滿,只形美觀,細膩鮮嫩,故有肉為金,蝦為玉,金鑲白玉箱之稱。因豆腐塊形如婦女梳裝用的鏡箱盒子,故取名為鏡箱豆腐。
以上就是重慶旅行社的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無錫美食攻略之去江蘇無錫旅游不可錯過的十大名菜介紹。來了無錫旅游,如果想對美食一網打盡,崇安寺步行街和南禪寺步行街一定不能錯過,此外還有中山路美食購物一條街和青石路也是不錯的尋吃處。
重慶到江蘇無錫旅游/xianlu/wuxi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25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