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凈山,一座有著太多神話與佛教光環的靈山。她濃縮了天下山川、田園、河流的精華,凝聚了天地之靈氣,猶如一個豐姿綽約的少女散發出迷人的光彩,閃耀在黔東大地。暑假去貴州梵凈山應該怎么玩比較好,首先得知道梵凈山有什么歷史概括及值得去的旅游景點。
梵凈山位于貴州省銅仁市,得名于“梵天凈土”,原來的正名為“三山谷”,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梵凈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先后榮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國十大避暑名山”。梵凈山梵凈山是全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是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齊名的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早在南宋年間,佛教就開始在梵凈山萌芽,明朝萬歷年間,梵凈山作為“彌勒道場”就已經成為與峨眉山齊名的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當時全山有四大皇寺,四十八座腳庵,有“開門可聞鐘鼓,上路便遇僧尼”之說。“黔山第一”的梵凈,以它遠古的形象,近世的遺跡和靈異、奇幻多變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眾名岳之宗”。梵凈勝景不可勝數,有道是“回到塵凡頻寄語,能來絕處即神仙。”只有各自身臨其境,才能真正領略名岳風光,感受靈山寶氣。
梵凈山全境山勢雄偉,層巒疊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聳,溪流縱橫,飛瀑懸瀉,古老地質形成的特殊地質結構,塑造了它千姿百態、崢嶸奇偉的山岳地貌景觀。梵凈山保存著60萬畝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尤其是有大面積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有不少珍稀瀕危動植物。1983年中科院梵凈山聯合考察組考察鑒定,僅獸類、鳥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就有801種。其中,列入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珍稀動物就達17種,最珍貴的一類保護動物黔金絲猴,全球僅分布在梵凈山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地球獨生子”。植物有1800多種,其中有 珙桐、鐘萼木、冷杉等14種國家一類保護植物。是世界所罕見的生物資源基因庫,舉世矚目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被譽為"地球和人類之寶"、"自然基因寶庫"。
梵凈山旅游特色景點
棉絮嶺
西上梵凈山的汽車終點站、西線徒步起點,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頂、老金頂、鳳凰山一覽無余。在此可以看到梵凈山一大奇觀——萬米睡佛、又為佛中佛,佛頭三個、座佛兩尊,寓意“五福臨門”,且長達萬米,為世界之最,極像大肚彌勒,千百年來當地百姓把梵凈山稱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
賜敕碑
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圣旨而建,當時的戶部郎中李芝彥撰寫,對梵凈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勝古跡、歷史傳說、佛教興衰等都作了記載。碑文寫到梵凈山是“古佛道場”,是“天下眾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減五岳、靈異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傾動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紛紛涌來朝拜的“極樂天宮”,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云金頂
山峰直立高達百米,上半部一分為二,由天橋連接兩端。兩邊各建有一廟,一邊供奉釋迦佛、一邊供奉彌勒佛。紅云瑞氣常繞四周,人稱紅云金頂,諧“鴻運金頂”。狀若飛天游龍,又似佛手二指禪,更像人類的生命圖騰。根據其形而又稱“天下第一峰”。攀鐵索而上,四面懸崖峭壁、一路古廟摩崖,主要有明萬歷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橋功德碑》等。中途經過靈官殿、龍頭石,到達觀音洞。觀音洞是絕壁上的一處石穴,依山懸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萬丈深谷,供奉觀音菩薩。觀音洞又叫做“打兒洞”,傳說長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頂磕三個響頭,再帶一小石頭丟入金頂半腰這個洞中,必得佛賜子女并健康成長。觀音洞外面憑空伸出一塊石頭-報恩石,上刻有“無德不報”四個大字。從觀音洞往上為“金刀峽”、“一線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定心水”。
黔山第一石
西線上梵凈山,到達山頂草甸層后,立于山頭的一尊奇石,像贊美人而伸出的大拇指:你是第一!。據說清朝大書法家嚴寅亮(書寫頤和園匾額)書寫“黔山第一”也來自它的靈感!
九皇洞
位于梵凈老山之下,洞口石墻依石壁而建的九皇洞由石門入門,見一方整齊的在天井,爾后伸入洞內。扉崖的石墻上,刻有“洞天福地”四個大字,筆鋒雋秀。據說這里是明朝萬歷皇帝的李皇娘修行的地方。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金刀峽
金刀峽上共建有三座飛橋相連,其中頂上的一座稱為“天仙橋”,為明代所建,長4米,寬1米,是從50千米以外運來的塊塊巨石砌成的拱橋。在金刀峽左右兩側的金頂絕頂,曾建有廟宇,分別為“釋迦殿”和“彌勒殿”。佛殿后的巨石,有的稱之為“曬金臺”,有的稱之為“說法臺”;金頂左側有“拜佛臺”;金頂半山便是“舍身巖”;金頂半山還有觀音洞,洞內有石雕佛像。
在兩側壁立的石壁上,曾開鑿有石梯,并有數十處凹穴和鐵索鏈條,便利于登峰者依附攀登。在老金頂下現存有兩塊禁山碑。碑高1米,寬0.5米,清代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十二月由巡撫部院、按察使兼管驛傳事麟慶、貴州布政司按察使李文耕為嚴禁砍伐山林、開窯燒炭以培護風水而立。碑文曰:“銅仁府屬之梵凈山,層巒聳翠,林木蔭薈,為大小兩江發源,思銅數郡保障,其四(周)附近山場林木,自應永遠培護,不容擅自傷毀……該處山場及附近四周一切山林木石,務須隨時檢查,妥為蓄護……毋許砍樹燒炭,以培地方而護風水……”這可能是我國較早的環境保護法之一。
“蘑菇石”
“蘑菇石”的名字就如它的形象一樣,上大下小,形似蘑菇。它高約十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觸即傾,其實巋然不動——它已經在風霜雨雪中飄搖10億年以上,是造物主舉世無雙的一座魔幻現實主義經典雕塑。現在,許多畫家、攝影家都以它為題材,創作出了數不勝數的藝術杰作。它如今作為梵凈山的形象大使身份,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還走進了富麗堂皇的人民大會堂!
來到貴州梵凈山怎么玩?有什么特色看點
廟
歷代所修寺廟甚多,大小寺廟數百座,其中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最為著名,四大皇庵之一的護國寺占地就3000平方米,寺產遍及周圍30多里。釋迦殿、彌勒殿在金頂上,始建于明朝,左為釋迦殿,右為彌勒殿,中為金刀峽,天橋橫跨峽上以溝通兩殿。廟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曬經臺,一名說法臺。這組建筑地處梵凈山絕頂,下臨一千多米的深谷,舉目四眺,百里風云盡收眼底,甚為壯觀。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頂左側,正殿三間,門額陰鐫“敕賜承恩寺”五字,兩側配殿八間,僅存部分殘墻,全部建筑面積占地1250平方米。鎮國寺(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代,20世紀50年代傾塌。金頂古廟較多,遺址尚有回香坪、老金頂、圓通殿等多處,可惜尚存文字資料少。
碑石和摩崖
“敕賜重建梵凈山金頂序”碑位于金頂東北500米處的老金頂腳,海拔2270米,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為古排樓式,碑帽已脫落,而鑲碑石坊及鼓形護腳、敦厚的臺基仍舊完好。額鐫“敕賜”二字,故俗稱敕賜碑。禁砍山林碑,共兩塊,分別刻記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護理貴州巡撫麟慶、貴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1985年9月列為省級保護文物。
橋
天橋架于金刀峽之上的石拱橋,凌空千尺,極為壯觀。橋面寬1.86米,長5.41米,拱跨5米,始建年代應當與釋迦、彌勒殿同。二天橋在金頂腰,高3.9米,寬3米,雍正九年(1731)曾加修理。這兩座橋迄今保存完好。
洞穴
觀音洞在金頂半山凹處,外方砌石墻,有巖漿泉水涌出,屬上金頂的半山朝拜之處。九皇洞在金頂北約1公里,為一天然石洞,面積100多平方米,傳說九皇娘修煉之處,洞門為塊石砌成,洞內有皇娘梳妝井和磨簪石等。金頂高約90米,海拔2493米,中部裂縫名金刀峽,將金頂一分為二,上有天橋相連。金頂周圍萬卷經書、蘑菇石、老鷹巖、“金盆洗手”栩栩如生。老金頂千姿百態,角峰相遂,百丈深淵的牛尾河谷太子石一峰挺立,堪稱一絕。
云海波濤
從金頂遠望,白云無際,濃密處如堆積的新絮;稀疏時像薄洗的輕紗。面對此景,清人有詩云:“轉眼風云相會處,憑空移步作神仙。”
佛光幻影
每逢雨后初晴的上午9時前或下午4時后,在與太陽相對的云霧中出現五彩光環,中嵌人影,人動影動。在火光照耀的夜晚,濃霧中還會出現比人高大數十倍的投影,即幻影。梵凈山紅花綠葉四季不敗,珙桐、杜鵑、玉蘭等在茫茫林海中亭亭玉立,一年四季輪番開放,游人如置身于花的海洋,心醉神迷。數百年來,湘、鄂、川、黔、贛、滇、閩及東西各國善男信女前來朝拜,絡繹不絕,“崔巍不減五岳,靈異足播千秋”,“若城市然”,足見當時佛教之盛況。梵凈山從金頂摩崖石刻到廟宇的斷垣殘壁,從民間故事傳說到民風民俗,都透出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雖然,由于現代社會人類活動,森林及動物大量減少,這一方尚存的原始生態并擁有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的地球“綠寶石”名氣大增。已成為全國佛教文化旅游和生態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梵凈山旅游推薦:重慶到貴州梵凈山亞木溝兩天汽車旅游[重慶周邊游]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2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