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筑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采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運至臨撞,工程十分艱難。
一號坑的發現,緣于1974年3月,秦兵俑面世,當時西楊村農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剛好開在一號坑的東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陜西省博物館、文管會、臨潼縣文化館聯合組成的考古發掘隊進駐秦俑坑工地。隨著工作范圍的不斷擴大,1976年-1978年,考古隊又增添了考古、保護、照相、修復等方面的人員,新生力量的加強,各項工作的開展,使考古隊一時顯得異常熱鬧。一號坑發掘工作全面開展,10多個修復組展開對兵馬俑的大規模修復。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平均身高約1.8米。作為軍陣主體,在秦俑坑中出土數量為最,可依著裝有異分為兩類,即戰袍武士和鎧甲武士。
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向國內外參觀者展出。2009年6月13日下午1點多,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再次開掘,之后在一號坑北部中段,又出土彩兵馬俑。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從此秦俑被世界譽為“八大奇跡”目前已挖掘出3個俑坑。的確,兵馬俑太偉大,太壯觀,太神奇了! 小編親身經歷,當你站在秦始皇兵馬俑軍陣前,心靈便感到巨大的震撼,猶如山呼海嘯,雷鳴電閃,千軍萬馬排山倒海而來,秦始皇兵馬俑其氣勢之雄偉逼人,其塑造之藝術高超,令人嘆為觀止!
一號坑
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也是最大的,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坑里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過洞中。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楊志發老先生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向國內外參觀者展出。2009年6月13日下午1點多,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再次開掘,之后在一號坑北部中段,又出土彩兵馬俑,不過剛出土不久就氧化了。
一號坑的東端排列著全身穿著戰袍的戰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計204人,組成方陣的后衛。坑的中間,排列著有38路戰車和步兵的縱隊,組成軍隊的主體。
二號坑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筑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余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
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于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三號坑位于一號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整體呈凹字形,由南北廂房和車馬房組成,車馬房中有一輛駟馬戰車及四件兵馬俑,三號坑共可出土兵馬俑68個。從3號坑的內部布局看,應為一二號坑的指揮部。三號坑是三個坑中唯一一個沒有被大火焚燒過的,所以出土時陶俑身上的彩繪殘存較多,顏色比較鮮艷。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
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
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筑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四號坑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據推測是因為秦末農民起義等原因未建成。
華清池,亦名華清宮,位于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是以溫泉湯池著稱的中國古代離宮,周、秦、漢、隋、唐歷代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游宴享樂的行官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筑羅城,大興溫泉宮。歷史文獻及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華清池具有6000年溫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園林建筑史。1982年,華清池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5月8日,華清池景區被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自古以來,華清池為游覽勝地。華清池溫泉共有4處泉源,在一石券洞內,現有的圓形水池,半徑約1 米,水清見底,蒸汽徐升,腳下暗道潺潺有聲,溫泉出水量每小時達113噸,水無色透明,水溫常年穩定在43度左右。
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四處水源眼中的一處發現于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紀——前771年時代,其中三處是解放后開發的。水內含多種礦物質和有機物質,有石灰、碳酸鈉、二氧化硅、氧化鋁、硫磺、硫酸鈉等多種礦物質。驪山溫泉、千古涌流,不盈不虛。溫泉水不僅適于洗澡淋浴,同時對關節炎、皮膚病等都有一定的療效。浴池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華清池有各類浴池一百多間,一次可容納近400人洗浴。
華清池之所以聞名于世,就在于這里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沐浴之處。另外,這里還是西安事變的發生地。華清池自古就是游覽沐浴勝地,相傳西周的周幽王曾在這里建離宮。秦、漢、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數次增建,到了唐玄宗時改稱華清池。唐代華清池是帝王妃嬪游宴的行宮,每年十月到此,年終返回。據記載,唐玄宗從開元二年(714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的41年時間里,先后來此36次之多。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使華清池除了優美風光之外,更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 華清池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此,華清池內至今仍完的保留著當年蔣介石行轅舊址五間廳,后面驪山的半腰間虎斑石處即為兵諫亭。
驪山
驪山是秦嶺北側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遠望山勢如同一匹駿馬,故名驪山。驪山溫泉噴涌,風景秀麗多姿,自 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為帝王游樂寶地。周、秦、漢、唐以來,這里一直是游覽勝地,曾營建過許多離宮別墅,吸引著各代游人。這里有被稱為關中八景之一 的驪山晚照;烽火戲諸侯的烽火臺;紀念西安事變的兵諫亭;紀念女媧補天的老母殿等。
驪山腳下就是華清池,唐代鼎盛時期的華清宮在安史之亂(8世紀中葉)后規模大為縮小。今天的華清池是在清代建筑的基礎之上經過多次修繕、擴建以及發掘復原唐代遺址后形成的。它只相當于唐華清宮的核心部分。現在驪山加強了植樹造林的工作,原有的遺址也得到保護。現在山下建有華清池公園,溫泉療養院,山上有纜車連接老母殿和烽火臺,山中景色可盡收眼底。
兵馬俑門票價格團購優惠政策:
旺季:每年3月1日至當年11月底,優惠票150元人民幣/人次
淡季:12月1日至次年2月底,優惠票120元人民幣/人次
1、現役軍人(含武警)憑本人軍官證、士兵證;
2、殘疾人憑本人殘疾證;
3、年滿65歲以上(含65歲)的老年人,憑本人居民身份證;
4、在校學生憑本人學生證;
5、1.2米以下兒童免費參觀;
6、年滿70歲以上(含70歲)的老年人,憑本人居民身份證,免費參觀;
7、成人院校等均不享受優惠;
8、部隊職工不享受優惠;
9、無鋼印證件視為無效證件;
10、享受優惠人員在檢票口持有效證件驗證后放行。
華清池旅游小貼士:
最佳季節:3月-4月和9月-10月為宜。春秋兩季既無嚴寒又無酷暑,適合游玩采風。
建議游玩:2-3小時
門票:華清宮(華清池+驪山)門票:旺季(3~11月)150.00元 淡季(12~2月) 120.00元
開放時間:旺季(3~11月):07:00~18:00 淡季(12~2月):07:30~1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