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石頭城簡介
寶山石頭城位于麗江城北110公里的金沙江峽谷中,因百余戶人家聚居在一座獨立的蘑菇狀巨石之上而得名。麗江寶山石頭城納西語稱為“拉伯魯盤塢”,意為“寶山白石寨”,城內瓦屋鱗鱗,巷道縱橫,麗江納西族居民辟巖建屋,房屋柱石和房沿石均隨勢打成,古樸自然,奇絕無窮。
麗江寶山石頭城三面皆是懸崖絕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僅有南北兩座石門可供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險之城。
寶山石頭城建于元朝到元年間(公元1277--1294的),當時為麗江路宣撫司所轄的七州之一——寶山州治所,納西語叫“刺伯魯盤塢”,意為“寶山白石寨”,而“刺伯”即寶山。納西族先民大約在五六世紀的南北朝時期遷徙到這里,那時寶山州內山脈縱橫,河谷深切,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從路邊的山梁上看寶山寶山石頭城,它全然是一個巨大的石頭聳立于金沙江峽谷的陡峭山坡上,雄峙四周,東面是滾滾的金沙江,北方是雄險的太子關,西邊是逶迤的牦牛嶺,南側是巖石渡絕壁。因為巨石的獨特地理優勢,形勢險要,兼備攻守,所以古代納西族先民選擇了它。
石頭城歷史
公元前184年(漢高祖四年),設松茲侯國,隸屬廬江郡,始有行政建制。
公元前164年(文帝十六年)建縣,公元5年(漢平帝元始五年)稱松滋縣(王莽時一度改松滋為誦善),公元327年(晉成帝咸和二年)設松滋郡,梁武帝天監初稱高塘郡,公元598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始稱宿松縣,一直沿用。宿松,含舊松茲之義。唐、宋、明、清初,隸屬幾經變更,至1645年(清順治二年)正式屬江南布政司安慶府。1912年(民國元年)直屬安徽省,1932年10月至建國前屬第一專區。建國后隸屬安慶地區、安慶市。宿松縣是革命老區,宿松人民在歷次革命斗爭中作出重大貢獻。
石頭城藝術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寶山石頭城建于元朝到元年間(公元1277--1294的)
當時為麗江路宣撫司所轄的七州之一--寶山州治所,納西語叫“刺伯魯盤塢”,意為“寶山白石寨”,而“刺伯”即寶山。
納西族先民大約在五六世紀的南北朝時期遷徙到這里
那時寶山州內山脈縱橫,河谷深切,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元史·地理志》載寶山州情況說:“其先自樓頭(寧蒗縣永寧)徙居此二十余世。”
寶山石頭城是一個天生巖石城,整座城建在一塊獨立的蘑菇狀巖石上,四壁陡峭,勢如刀削,猿猴也難攀爬上來。
巖石上的居民在四周加筑了一圈五尺高的石墻
使石城更易防御和掩護,整個寶山石頭城只有前后兩道門可以出入,關上城門就成了萬無一失的安全島。
公元1253年
元太子忽必烈南征大理國,中路軍經四川過大渡河揮師南下,分別在金沙江的“木古渡”和“寶山”乘羊皮革囊和筏子橫渡,從寶山渡過來的元軍就駐扎在寶山石頭城。
昆明大觀樓長聯中的“元跨革囊”,其典故就出于此。
大約在隋末唐初,曾有一支摩梭人從寧蒗永寧遷居寶山石城。他們不畏艱險,運用當地現成的石頭,修筑石級梯田,從峽谷深處層層修筑,直達距河谷兩三千米的高坡。
有了這些錯落有致的梯田,才使得寶山石頭城周圍這一片本來貧瘠的土地,變成了金浪翻滾的糧倉,也為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所創建的文明史,增添了光彩的一頁。此外,著名的納西東巴象形文字中的兩部珍貴經書《養馬賣馬》、《買賣壽歲》也正是產生在寶山寶山石頭城。
石頭城環境
宿松縣地處大別山南麓、皖江之首
東與望江縣共抱泊湖,南與江西省湖口縣、彭結合部。宿松地跨東經115°52′~116°35′,北緯29°47′~30°26′,處長江下流頂段北岸。縣域南北長約71公里,東西寬約67公里。
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
氣候特點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全縣年平均氣溫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山區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時數2023.7小時,無霜期254天。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平均風速為3.1米/秒。
以上僅供參考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83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