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歷史景點,其實很像詩歌,不需要解釋,只能你自己去意會。去西昌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博物館看看,那一頁沉重的歷史并不久遠,故事就發生在當代青年的父輩或祖輩身份。
▲圖:中國西昌知青博物館前的標識性雕塑
中國西昌知青博物館,又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西昌紀念館,位于四川省西昌市月華鄉(原西昌縣禮州區月華公社),已成為西昌市旅游新節點。
▲圖:當年知青離家上山下鄉來到農村的場景照片與雕塑
知青博物館景區按照AAA級標準打造,不僅是全國研究知青歷史、知青文化的重要平臺,也將成為當地重要的人文景觀。
▲圖:“革命青年志在四方”
▲圖:西昌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博物館外景
從1966年起,陸續有近600名知青到此勞動,他見證了中國整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歷史。
▲圖:一個知青的日記片斷
▲圖: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宣傳標語
該館位于原四川省青年農場遺址, 展覽反映了知識青年一段特殊的歷史。展品包括知青檔案、材料、知青生活學習用品、文學、繪畫、音樂作品等。
▲圖:“芳華”知青少女
▲圖:知青下榻的宿舍
▲圖:知青女生宿舍
當年有五萬多成都等城市知識青年到大涼山插隊落戶,分散在西昌七個鄉鎮。
▲圖:知青的原生態床鋪
▲圖:知青的原生態宿舍
文革時,大涼山區異常艱苦,交通更是非常不便,知青下鄉最遠的要坐9天的車才能到達生產隊。
▲圖:當年知識青年的時尚之物:廣闊天地戰斗團
▲圖:當年知青享用的浪漫之物:電影票
該館建筑面積2996.3平方米,展廳面積1634.4平方米,藏館文物8000余件。
▲圖:當年知青的榮耀之物:發給知青的獎狀
▲圖:關于知青上山下鄉的紅頭文件及最高指示
展品包括與知青有關的政策文件、會議通知、記錄名冊、報紙文章、圖片文檔、知青日記、書信筆記、主席語錄、各種專用票證等反映知青生活用品;知青小說、詩歌、散文、論文、回憶錄、自傳、繪畫等作品;知青返城后求學、工作、出國、從政、經商、下崗、失業等經歷。
▲圖:那一頁沉重的歷史并不久遠,故事就發生在當代青年的父輩或祖輩身份
▲圖: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合影留念
后來在返城的大潮中,大多知青離開了涼山,只有極少數的知青因為種種原因留了下來。事隔多年,涼山成了曾經為之奉獻與犧牲的眾多知青魂牽夢繞的地方。1999年春節,1600多名成都知青乘專列回到涼山過年,此后掀起了知青重返涼山的熱潮。
▲圖:獨輪車載著偉大領袖
▲圖:知青當年用過的先進機械化裝備
現在這個知青紀念館已經是國家行政學院的教育基地、涼山自治州的黨風廉政教育基地、部隊和學校的教育基地、全國知青文化旅游基地,被列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昌知青回憶當年片斷
1966年,19歲的朱成高中畢業,告別家人,登上了從成都開往西昌的卡車。經過3天3夜的顛簸,來到了還是一片荒地的西昌月華鄉。朱成還清楚地記得到達月華鄉時,天已經黑了,他和其他知青們一起住在帳篷里。后來知青們一起用三合土、石灰、石頭在一片泥石流荒坡上壘起了窯洞,當作住房。"那個窯洞就是西昌知青博物館的主要建筑。
中國西昌知青博物館展館文字《涼山/西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事記》
(按時間為序)
1955年7月14日 《中國青年報》在頭版發表了題為《加強對初中、高小畢業生升學、就業的指導》。西昌縣立即召開全縣在校應屆初中、高小畢業學生代表會,貫徹中央精神。
1955年8月11日 《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必須做好動員組織中小學畢業生從事生產勞動的工作》的重要社論。西昌縣開始具體部署和落實未繼續升學的初中、高小畢業學生,回鄉務農。
1963年底 成都11中高63級學生巫方安、孫傳琪主動申請,到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南坪公社插隊落戶,開創了成都知青到大涼山地區上山下鄉的先河。
1964年1月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動員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中共西昌地委召開縣委書記會議,向所轄各縣布置和動員安置城市知識青年到農村的任務。同時,中共西昌縣委成立了“安置工作領導小組”,并在西昌縣人民委員會設立了“西昌縣安置辦公室”,正式展開了動員和安置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具體工作。
1964年4月16日 成都市西城區首批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到達西昌,共計845人,分別安置到小廟、新寧、九龍、裕隆、經久五個公社插隊落戶。
1964年5月 成都市東風中學及協進補習學校在校生36人來到西昌,被分別安置到已有知青的部分生產隊。
1964年秋 西昌縣城關鎮和禮州鎮的知識青年下鄉,分別安置到河西、新和公社插隊落戶,并在西溪牛郎壩創建一個獨立核算的青年生產隊。
1964年10月 共青團成都市委和成都市勞動局聯合舉辦“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簡稱青訓班)。第一期訓練班有學員164人,年底培訓結束后,其中95人到西昌專區的會東縣插隊落戶。
1964年12月 第二期青訓班有學員353人,除147人留下作下期骨干外,200余人到西昌縣插隊落戶。
1965年6月-9月 第三期青訓班有學員2134人,培訓結束后,全部學員去了西昌、會理、德昌、鹽源等縣插隊落戶。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1966年2月 第四期青訓班有學員1868人。培訓結束后,除少數學員到成都郊區龍泉山插隊落戶,其余學員均到西昌等縣,或插隊落戶,或創辦農場。111人到郫縣農場,8月16日轉到涼山州普格縣五道菁農場。
1966年 由四川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安置辦公室規劃選點,在西昌縣的新華、松林兩公社建設“四川省青年農場”。1月先遣隊25人進入青年農場。
1966年初 成都市勞動局舉辦“成都市勞動后備講習所”,學員40余人,于1966年4月初到西昌縣境內的省青年農場。
1966年8月 成都市委舉辦培訓班,50余人于10月到西昌縣經久人民公社境內的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勞動生活。
1966年12月 省青年農場內的知識青年紛紛離去,到成都、北京等地參加“革命大串連”。此后兩年,青年農場名存實亡。
1968年底 四川省革命委員會下發文件撤銷青年農場,多數知青到冕寧縣先鋒公社、河邊公社等插隊落戶,少數知青各奔他鄉。青年農場資產交西昌縣政府處理。
1968年底-1969年初 成都4中、6中、7中、8中、9中、24中、26中、27中、29中、31中、35中、錦江中學、東風中學、成都鐵路局1中、川棉子弟校、木綜廠子弟校、五冶子弟校等,萬余名高、初中66級、67級、68級三屆(老三屆)中學生,先后到原西昌地區、涼山彝族自治州各縣上山下鄉。
1969年5月28日 冕寧縣先鋒公社躍進大隊一生產隊知青周大成被村民打死。
1974年 西昌運輸公司職工子女到西昌的高枧公社的中所大隊,創辦“中所大隊園藝場”。
1974年8月 成都市15萬市民在人民南路廣場集會,熱烈歡送7中、9中、19中、35中學生到鹽源縣插隊落戶。
1975年10月 西昌的幾所中學應屆畢業生40多人,自愿到艱苦的山區去創業,在大菁公社的窩九壩荒山上興建了“大菁公社園藝場”。
1、西昌上山下鄉知青博物館門票: 免費;
2、西昌上山下鄉知青博物館地址: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月華鄉(108國道附近)
3、西昌上山下鄉知青博物館怎么去?
自駕車可根據如下自駕路線圖,查詢"中國西昌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博物館"導航前往。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22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