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木卡姆傳承中心(3A級旅游景區),于2009年7月建成,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主體四層。一層是木卡姆傳承使用的演藝大廳、教室、宿舍、資料室、外部廣場和舞臺控制室、庫房;二層沿四周墻壁以圖片、壁畫、文字、雕塑等藝術展現形式展示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產生、發展、演變的沿革。三層包括可容納40-60人觀看專門演出的展演廳和哈密木卡姆展廳。四層是用來展示哈密市現已申報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廳。
“木卡姆",為阿拉伯語,意為規范、聚會等意,這里轉意為大曲,是穆斯林諸民族的一種音樂形式,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木卡姆體裁多樣,節奏錯綜復雜,曲調極為豐富。“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我國和世界音樂藝術的魂寶,是維吾爾勞動人民對人類音樂藝術作出的杰出貢獻。哈密有著悠久的古代文明,在天山南北的山麓和草原上,大量反映原是舞蹈和藝術的巖畫及考古出土文物,反映著哈密早起文化藝術的古老性特征。在慢慢的歷史長河中,哈密木卡姆以原始的音樂形式產生,在多元文化元素影響下不斷交融薈萃、兼收并蓄而形成今天的哈密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傳承中心建筑外形設計突出了“天圓地方”的傳統思想理念,上圓下方。建筑頂部外形似維吾爾族達甫(手鼓),下方由4個夸張放大的樂器→哈密艾捷克、哈密熱瓦甫支撐。達普頂的底部以圓心點為半徑向周圍輻射出12根軸線,代表哈密麥西熱甫獨有的車輪舞,12根軸線則代表哈密維吾爾木卡姆的十二個套曲。頂部的達普向上擺放,下平上凹,象征哈密獨有的青苗麥西熱甫中盛放、傳遞青苗的托盤。達普邊沿全長165米,用浮雕展示哈密木卡姆發展過程。建筑外圍四周巧妙結合維吾爾族傳統回廊建筑形式,建筑正面用6根綠色柱子支撐,“六”代表維吾爾族人民生活中的吉祥數字,綠色代表了和平、希望和安定。回廊四周和建筑主體的廊柱、藻井、女兒墻、漏窗等建筑的風格均采用了哈密維吾爾族的傳統建筑風格。
哈密木卡姆傳承中心具備木卡姆藝術教學、展演、培訓、研究等功能和設施,是哈密市一處綜合功能較強、集中反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的文化中心,也是新時期哈密的標志性建筑和新的人文旅游亮點。
哈密木卡姆與新疆其它地區的木卡姆相比,不論在音樂結構上、唱腔上,還是在歌詞等方面,均有較大的區別。哈密木卡姆在曲調上,民間音樂成分較多。哈密木卡姆唱詞中保存大量哈密維吾爾族的方言、土語、回鶻語和突厥語,也有部分阿拉伯語、波斯語以及漢語。但與南疆維吾爾各木卡姆相比,哈密木卡姆詞語中伊斯蘭教中阿拉伯—波斯語詞匯用的相對很少,保留著古老的哈密維吾爾語相對較多。古代哈密木卡姆由12樂章、19樂章、244首歌曲組成。每套木卡姆機每個樂章,由散板序曲,由哈密艾吉克伴奏,一人領唱。接著由若干首歌曲組成,中間沒有間奏曲。這是一種民歌套曲,它與一般聯唱的不同之處在于前面多一首散板序唱,演唱形式很自由,樂曲可多可少,表演人數也不固定,演唱者可隨意填詞、作詞,曲目可自由選定。演奏樂器原僅哈密艾吉克、哈密熱瓦甫和達甫鼓,后來增加了揚琴、彈布爾、都塔爾等。哈密木卡姆后來經過民間藝人不斷整理和充實,按照每年12個月的習俗,綜合成十二套,定名為“哈密十二木卡姆”。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哈密木卡姆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被譽為“中國瑰寶”“絲路明珠”,是東西方樂舞藝術在哈密交融合成的優秀成果。哈密木卡姆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景區地址:哈密市環城路,市區內3路、14路公交車可直達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22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