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洞溝,山西省風景名勝區,位于臨汾城西35千米處的姑射山中,方圓40平方千米。仙洞溝人文、自然景觀48處,由南仙洞、北仙洞、云霧寺三大古建筑群組成。
姑射山屬于呂梁山脈,這里山勢險峻,危崖高聳,洞穴密布,蒼松翠柏圍裹,林木蔥郁。境內仙跡燦燦,石洞幽幽,山貌奇特,景色秀麗,隨時令變化,景觀變幻無窮。
仙洞溝景區尤以溝壑縱橫,地貌奇待;堪稱晉西南第一大峽谷。在幽雅的環境中,南北兩處仙洞相呼應,兩洞中間橫臥一條深達50米的壕溝,也即峽谷,溝南稱為南仙洞,溝北稱為北仙洞,兩洞間深溝隔斷,無法逾越。
姑射山,自古聞名,呂不韋所著《呂氏春秋》曾有記載,說堯為廣招天下賢士,來到藐姑射山拜見了四大賢人。傳說中堯的夫人鹿仙女在這里 與堯相逢并成為夫妻。戰國時的莊子也曾記載了堯訪四賢,同時,在《逍遙游》中記載:"藐姑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平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
睡仙女峰。位于入山后不久的景區內,這是一處自然景觀。一座山峰猶如一位少女仰天而臥,苗條秀美的身軀,豐滿的胸部,栩栩如生,相傳睡仙女峰是由少女丑姑變成的。姑射山,也由于姑娘射虎為民除害死后變成了仙女而得名。這個景區內,還有皇帝坡、天光寺、仙梯、仙磨等處景觀。
北仙洞,亦名佛興寺,由50多間廟宇和30多眼窯洞組成,大推寶殿、王母閣為北仙洞的主要建筑物。大雄寶殿建于山崖半腰,臥于凹中。
云霧寺景區,有象頭嶺、會仙臺、烏龍譚、舍身崖、如意溝、鹿溝等景點。
云霧寺又名照天池,現存門樓一座,上鑲"云霧寺"三字。這里群峰匯聚。三面朝山,一面朝陽,一年之中,多有云霧繚繞,風雨朝夕,千姿百態,四季景色,變化多端。人們說這里春望細雨、夏看蒼綠、秋賞紅葉、冬觀白雪,是觀賞仙洞美景的好去處。
南仙洞,是姑射山仙洞溝的主要景區。這里,歷史上曾是道教興教之所。宋、金時的道士皇甫靖,元代道士任志真、王德仁在此修煉。元代任志真、王德仁奉國師掌教大宗師洞明真祁法旨,在此修建殿閣十數間,使三請、四帝、五祖、七真人各路神仙圣像煥然一新。明代正德年間,五臺山佛教僧人在此開辟山門,建正殿,增建碧巖寺。清代同治八年又重修碧巖寺,建成西側祖師殿、東為韋陀殿、北為觀音閣的建筑格式,形成了南仙洞的基本輪廓。
南仙洞山門上為玄帝樓,下是過道,二門上為樂樓,西南為過銜戲臺。整個南仙洞,以興隆寺為主,由神居洞、碧巖寺、觀音閣、戲樓及70多間房屋、40多眼窯洞組成。神居洞,洞口嵌有宋代熙寧年間石碑,洞內,由彩塑、壁畫、歷代石碑組成。后壁有互相連通達數十米深的石洞。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觀音閣,建造十分巧妙。閣內塑觀音菩薩像,兩側為文殊、普賢塑像,兩壁四層排列有十二圓黨、閻羅、羅漢、二十四諸天像。閣中還塑有送子觀音、行年觀音、韋陀、金剛及道教中的真君和玄武大帝像,佛道共處,懸塑藝術水平極高。
大雄寶殿,是南仙洞主殿,建于明代正德年間(公元l507年)。l986年曾落架重修,殿內供有毗盧佛、釋迦佛、盧臺那佛及觀音、普賢、文殊、地藏四大菩薩像。碧巖寺,建有正殿,原供奉鹿仙女,現供漢白玉觀音像。
神居洞,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普三游此洞。洞內十分開闊,入口處崇道廟建于唐代,四壁有28宿壁畫。大廳內,共塑像89尊,有堯、四大臣、舜、禹、三仙、三請、七殿閻君、羅漢、釋迦牟尼、玉皇大帝等,多為清代塑造,成為三教合一,儒、佛、道共存的局面。
龍須瀑景區,有仙境臺、梳妝臺、龍須瀑、仙棺、唐代皇帝李淵涉足的南天門、馬蹄鏟及宋代皇帝趙匡胤兩次坐過的宋王石和棋盤石等景觀。
1、臨汾仙洞溝景區等級:省級風景名勝區;
2、臨汾仙洞溝景區門票價格:50元【網上預訂可享受優惠價】
3、臨汾仙洞溝景區開放時間:7:00-17:00;
4、臨汾仙洞溝景區電話:暫無;
5、臨汾仙洞溝景區地址: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城西25公里;
6、臨汾仙洞溝怎么去?
自駕線路:臨汾高速口下,往壺口方向1.5公里,右行(蒲縣方向)4公里見姑射山指示牌,左行上山,進入景區公路。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3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