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風景區,位于蘇州城西3.5公里處的古運河畔,占地10公頃,是以寒山古寺、江楓古橋、鐵鈴古關、楓橋古鎮和古運河“五古”為主要游覽內容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是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豐富、歷史遺跡眾多、吳地風味濃郁、文化內涵豐富、觀賞趣味性較強的風景名勝區,是解讀蘇州的最佳選擇。
景區歷史悠久,隋唐以來由古運河孕育出繁榮的楓橋鎮;始建于梁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續至今;唐代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描寫出這里空靈而闊大的意境,使景區成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明代抗擊倭寇,留下遺跡鐵鈴關,成為蘇州西大門的一道屏障。
楓橋景區店鋪林立,古鎮街市風貌古樸,一面臨河,蜿蜒曲折,具有典型的運河水鄉風貌。現開放景點有楓橋苑、楓橋鐵鈴關、特色旅游項目“楓橋古鎮水上游”、楓橋書場等。江村橋、楓橋自古有名,距今已有1100年的歷史;著名古剎寒山寺,始建于六朝的梁代天監年間(502~519年)。鐵鈴關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又名楓橋敵樓,是蘇州唯一現存的抗倭遺跡;近年來景區又恢復了唐燈、明清街坊、江楓草堂、驚鴻渡等舊觀;增添了古戲臺、漁隱村、聽鐘橋等民俗建筑;“漕運展示館”利用先進的光影技術、四十多只船模和圖文,介紹和展示了漕運歷史文化;“蘇藝名人坊”聚集了蘇州十幾位民間藝術大師,展示作品并表演技藝;景區南部以紅楓等百余種樹木營造出曲徑通幽、富有詩意的自然風光。
楓橋:
楓橋在寒山寺北,距山門僅百步之遙,是一座橫跨于古運河上的單孔石拱橋。以其優美古樸的造型、獨特的地理位置在蘇州眾多的古橋中獨樹一幟,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高啟曾有詩云“畫橋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楓橋的始建年代已無法考證,現存楓橋重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橋長39.6米,寬5.27米,跨度10米,其東堍與鐵鈴關相連,成為蘇州城西的重要水陸軍事要塞。
鐵鈴關:
鐵鈴關,又稱楓橋敵樓,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據方志記載,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燒劫閶門、楓橋一帶,一年后,又從滸墅關竄犯楓橋。蘇州軍民英勇奮戰,終于全殲寇賊。為了保衛蘇州城,加強楓橋至閶門一帶的防衛,建起了楓橋敵樓――鐵鈴關。當年與楓橋敵樓同時建造的還有葑門和木瀆兩處,但至今都已不存。因此鐵鈴關成為蘇州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抗倭關樓遺跡。1949年4月27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29軍85、86師在楓橋打響了解放蘇州城的第一槍,在擊潰了楓橋、鐵鈴關一線的守敵后,進入蘇州城,宣告古城蘇州解放。因此,楓橋鐵鈴關也是蘇州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鐵鈴關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楓橋苑:
楓橋苑是一座古典庭園式建筑,陳列展示了楓橋景區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其中《楓橋勝跡》立體微縮景觀,全長20米,藝術地再現了明末清初姑蘇城外閶門至楓橋一帶的繁華景象和民俗風情。座落在庭院中唐代詩人張繼的青銅像,神態端莊,仿佛正在凝神計數使人擺脫煩惱的寒山寺108下鐘聲。庭院后集字恢復的宋代宰相王??《楓橋夜泊》詩碑,為“張繼詩第一石”,極具欣賞價值。
楓橋古鎮:
楓橋古鎮位于大運河、古驛道和楓江的交匯處,沿河形成兩條市街――楓橋大街和寒山寺弄,隨河成市,因水成街,具有獨特的水鄉風韻。楓橋古鎮地水陸交通要道,舟楫往來,商旅云集。宋元之際,楓橋市肆已聞名遐邇,明清時期達到空前繁榮。唐伯虎有詩云:“金閶門外楓橋路,萬家燈火迷煙霧。”清代,楓橋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糧食集散地,有“楓橋塘上聽米價”之說。1860年,太平天國進軍蘇州城,清軍放火燒城,使十里楓橋塘化為廢墟。現在的楓橋古鎮保持了粉墻黛瓦、石板街道、前街后河、錯落有致的古樸風貌,兩條工藝古街交會于楓橋鐵鈴關景點,是游客觀光、購物、休憩的好去處。
寒山寺:
過楓橋古鎮的石板路小巷,或是站在楓橋橋頭。抬眼即可見碧瓦黃墻的寒山寺坐落在綠樹叢中,院內青松翠柏,曲徑通幽。唐朝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寫有《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韻鐘聲千載流傳,寒山古剎因此名揚天下。寺內古跡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寺內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廡殿(偏殿)、藏經樓、碑廊、鐘樓、楓江樓等。
景區門票:25元。如乘坐游船,觀看評彈為45元。
景區電話:0512-65575100
景區地址:蘇州市楓橋路底(何山大橋東堍)
乘車路線: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1. 乘游3線、3、6、9、17、21、31、301路車可達。
2. 乘公交33、44、301、307、游3路到何山橋下,步行上橋后沿匝道至寒山寺;或公交9、10、45、游3路到來鳳橋下,沿楓橋路步行10分鐘到。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52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