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市松陽縣望松街道吳弄村,距縣城5公里,全村170戶425人。村中古道縱橫,村落古風彰顯,村中存有13幢保存完整的清代四合院和一座葉氏宗祠,并存有一株樹齡達800年以上的古樟,2009年被評選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
進入古村落,你會發(fā)現(xiàn),一條巷弄中往往會擠著幾幢房屋的大門,為了防止風水上的對沖,大門一一相對錯開。大屋所有的內門是相通的,邁過一個個天井,走過一座座廳堂,踱過一條條回廊,它內部錯綜復雜,你只要甩開迂回和曲折,沿著直線行走,不知不覺便穿過了整個村落,印證了吳弄村下雨不濕鞋的傳說。
這些開放通達的建筑可以從中聯(lián)結任何一家,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村民生活的一致性,使得他們和諧地生活在一所敞開的大院里,來去自由,相敬如賓,決然沒有城市中的冷漠面孔和虛假浮笑。
鄰里之間的門是敞開的,心也是敞開的,村民之間沒有距離,人在這里是親近的,相處是簡單的,生活的細節(jié)是自然的。母親輕聲的呼喚從廚房傳來,小孩“噔噔噔”地從樓上跑下來,小黃狗輕吠著從大院外面跑了進來,東家端著碗走進西家,坐在門檻上邊吃邊聊,一句鄰里之間不經意的問候,在老宅某處響起,這一聲問候仿佛從百年前傳來,至今繞梁不散。
整座吳弄村蕩漾在一派濃郁的文化氣息當中,精通翰墨的文人留下許多珍貴的文墨,村人美好愿景以筆墨的方式輻射到每一個角落。建筑的門墻上布滿了斑駁的壁畫,有文房四寶和琴棋書畫,有山水人物和花鳥靈獸,有代表四君子的“竹菊梅蘭”,有代表“福祿壽禧”的如意、梅花鹿、松樹、喜鵲。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使命概括在一幅幅吉祥的圖案中,體現(xiàn)了先人足夠的智慧和筆力。
大門門楣上是一方方“圣域賢關”、“澤被南陽”、“植桂培蘭”、“孕玉懷珠”、“芝蘭翠秀”、“南山拱秀”、“南陽草廬”、“入孝”、“出悌”等石扁額,那些字跡規(guī)范著村莊人的言行舉止,以儒家經典教化他們知書答禮。特別是宗祠東側大門上的“禮門義路”,歸納了吳弄的村落性格,他們在祖先的恩德哺育之下,以“禮義”為村落的精神,指引他們的日常生活走向秩序化。墻上貼滿了癬痕般的學報和發(fā)黃的三好學生獎狀,精美的牛腿和窗雕依舊被后輩悉心收藏著,吳弄在每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上都標明了這是一個禮儀化的村落。
在古村落中,尤以葉氏宗祠、10號、15號、16號、33號大屋最為豪華,保存相對完整。葉氏宗祠建于民國七年(1918),兩進,明三暗五開間,一進門廳保留有一座老戲臺,依次可以看見“葉厚宗祠”、“保世茲大”、“敘倫堂”三塊木牌匾。宗祠正門外石柱上鐫刻著一幅對聯(lián):“丁字剩殘碑古碣摩挲懷祖德,卯峰分正派高山仰止挹宗風。”對聯(lián)標明了吳弄葉氏血脈來源于松陽縣卯山葉氏。對聯(lián)沒有留下書寫者的姓名。
內石柱上鐫刻著另一幅對聯(lián):“松棟青來看生意滿林定有英才后起,侖溪綠漲溯源頭一脈應知世澤長流。”楹聯(lián)為張之洞侄女婿、光緒三十年進士林世燾所提寫。筆力雄渾,落筆蒼遠,鏗鏘有勢,一看就是大家手筆。在16號大屋墻上甚至還有王羲之的《蘭亭序》,洋洋灑灑,一氣呵成,落款:光緒丙午年夏月耐性居士。歷史上,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劉秦妹、趙孟頫、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等人都對《蘭亭序》進行摹寫,民間更是大規(guī)模地對《蘭亭序》進行臨摹,在建筑物、器物等一切可以書寫的地方摹寫《蘭亭序》。
在浩浩蕩蕩的臨摹陣營中,吳弄村的《蘭亭序》無疑是民間精品。那些飄飄灑灑的字跡依舊透露出東晉的貴族氣息,仿佛只是書家改變,形意并未篡改,一樣傳遞出書者尊貴的姿態(tài)。這應該是一名當?shù)貙W養(yǎng)高深的隱士,他的筆力不輸林世燾幾分,足見功力深厚。16號門墻上的彩繪在最為經典,松鶴代表著“長壽”、白菜代表著“百財”、佛手代表著“福氣”、四季花卉代表著“高中”、蘭花代表著“品德高尚”、靈猴和馬蜂代表著“馬上封侯”、憨態(tài)可鞠的和合二仙代表著“家和萬事興”。
吳弄村人不僅僅在建筑物上留下了大量寓意美好的書畫和雕刻,村落也掩映在各色植物之中。《松陽縣地名志》留下了21個字:昔時有楓樹林,狹長如弄,又因吳姓人建村,故名吳弄。這說明古時候吳弄有大片的楓樹,今天的吳弄楓樹已經沒有往日的規(guī)模,倒是家家戶戶植竹,24個竹園點綴在村落各處,房舍隱藏在竹影疏離之中。
吳弄人嗜竹如命,悉心呵護著每一枝竹子,竹的謙虛秉性,竹的節(jié)節(jié)拔高,竹的隱逸超拔,竹的美好寓意契合了村人對傳統(tǒng)價值觀的追求,他們以竹作為參照物,標定自己的為人準則。粉粉白白的墻面,清清爽爽的竹園,吳弄在竹園的襯托中顯得特別鮮亮,也寓意著清清白白做人的道理。
吳弄人與自然山水和諧相處,他們嚴格地遵循著儒家學說的訓導,吳弄人瑯瑯的讀書聲從古代一直飄到現(xiàn)在,讀圣賢書,行仁義事,將生活融入這片山山水水中,心性自然,心淡如菊,吳弄成為隱居鄉(xiāng)野的禮儀之家。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放眼整個吳弄,其實就是一座人工設計的大園林,高高低低的植被一圈一圈地圍住村落,32棵百年古楓樹、8棵百年以上古樟樹散落在村落外圍,最古老的樟樹樹齡據(jù)說有近千年的年紀,300余株挺拔的松樹如同云幔一樣遮擋在村口,幾乎每一個天井中都密植著小花小草,空氣里飄蕩著氤氳的植物香氣。村落中渠水將大屋和葉氏宗祠隔開,一條叫做六都源的溪流貼村而過,我在村落中聞到水鄉(xiāng)的氣息。
吳弄具有隱居的一切條件,自然滋養(yǎng)了吳弄人耕讀傳家的意識形態(tài),人文培育了吳弄人修齊治平的儒家理想。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潔凈的生活在這樣靜僻的環(huán)境中上演。村里人個個步履輕松,不驚風雨,淡泊明志,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tǒng)農作生活。落于清雅的村邑間,人的輕浮和躁急感頓消,還去談什么人生枯榮。
大屋,宗祠,水井,水渠,溪流,竹園,松林,古樟,宗族觀念,儒家思想,這一切在小小的吳弄村竟然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整個村落如同大自然饋贈的禮物。剖開建筑內部,吳弄村呈現(xiàn)出一幅生生相息的家族生活場景,百姓安居樂業(yè),鄰里之間其樂融融,和睦相處成為吳弄人的生活主題,吳弄村完全有資格成為浙西南家族聚居的典型標本,成為文人隱士的精神故鄉(xiāng)。(文:魯曉敏 圖:浪風)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78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