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濟村,這個歷史上不足三百人的小村,自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至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的230年間,陸續出現了26位進士及非進士出身涉足仕途者100余人,故有“進士村”之美譽。
大濟村崇文尚禮,人才層出不窮,被譽為“進士村”。遺存金街、古井、古道、古地道、盧福廟、吳氏宗祠、千古香樟、雙門橋、甫田橋、明清古民居等諸多古跡文物,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也是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大濟村位于麗水市慶元縣濛州街道,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大濟村 牌坊、匾額:
進士村在歷史各時期蒙圣恩封贈的多座牌坊:雙桂坊、桂香坊、八行坊、鴻臚坊、名登天府坊、崇儒坊、大理坊、宅相坊、節孝坊、抱璞全貞坊;還有多個著名的門樓匾額:吳杰公故里匾、日近天顏匾、尚義匾、別駕第匾、挹清樓匾等。遺憾的是在千年風雨中湮沒不少,更可嘆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人為拆毀如“名登天府”坊等。
大濟進士村別駕第匾
明代民居有聿新堂,懷德堂,世德堂,日近天顏,玉潔冰清,裕德堂,華萼堂,挹清樓等八幢;清代民居有達德堂,樹德堂,慎德堂,懿德堂,慶德堂,壽德堂,修德堂,咸德堂,慎修堂,立德堂等10幢。這些民居都有一個牌樓式的大門。
大濟村古民居:
分別有石砌大門、磚石混合砌大門,磚磨制后砌成等類型。這些與門口的“上馬石”迎旨門街,以及門口的用鵝卵石砌成的錢形圖案等證實了當時之富貴。
大濟村古地道:
迄今已發現地道口七處,地道口網絡在不同的古屋下或菜園邊大致用青磚拱筑,洞高一般為1.9-2米,寬1.7-1.8米。用河卵石或條石鋪底,兩壁間設燈臺。
至于地道為何用有說是因為宋時官居要職的吳氏人非常注重忠孝節義,有誓不降元的民族精神,為辭官司回鄉躲避統治者的迫害而建筑;有說是因為當是有財富的人常常會遭到一些流寇地痞的不測侵襲,故而筑地道確保人身財產的有備無患。還有像聿新堂吳伸公為人正直因揭發當時的假太子案,辭官回鄉一方面為避奸黨的事后迫害,一方面為愉悅晚年而開地道與花園銜接。多種推測不一。
大濟村古道:
迎旨門建吳伸官邸大門外,明萬歷神宗帝吳道揆公為朝散大夫而建。金甃街直達慶元縣城,青磚窄面,其圖案或“人”字,或“錢”形,既美觀又牢固,堪稱一絕。
大濟村古祠:
大理吳氏中宅祠建于宋仁宗皇佑(1049)年,迄今已有953年歷史。祠堂排局宏大,屬孔廟式,正廳之外尚有兩撫,東西廂各五間。面積近千平方米,祠堂排局宏大,屬孔廟式,正廳之外尚有兩撫,東西廂各五間。面積近千平方米,祠后有祖墓群,有半月池魚塘,在3000平方米的圍墻內有千年古樟古楓,堪稱園林勝地,經全面修理,今有專人管理并春秋祭祀。
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大理吳分祠,又稱嶺根祠,建于明,因從落嶺下村嶺根遷回祖地因名。祠邊原是“名登天府”坊,有古樟。祠宇宏偉。
大濟村古井:
大濟村內分布古井八口,最深最大的是“三萬三”財主房下的大井深約12米。用河卵石砌成下大上小的1.5米口徑的大井。其技術之精湛令人贊頌。今人為便利,全村均是飲用從天馬山麓接來的山泉。
大濟村古墓:
肇基始祖吳崇煦公墓,位于村口“搖船出?!?,面積3000平方米,有古樟。
大濟村古橋:
雙門橋:為紀念吳榖、吳轂“一門雙進士”之殊榮始把建于北宋仁宗景佑年間(1034—1037)的一座“臨清橋”改名重建成“雙門橋”(宋仁宗皇佑1049年間)。此橋古色古香,畫棟雕梁,木拱廊屋長11.5米、寬4.5米,兩頭出口如兩扇門朝外洞天成牌坊式結構。檐牙高琢,左右對稱,慰為壯觀。
蒲田橋:橋底木拱、橋面石鋪、工藝精細。
大濟村扁鵲盧醫廟:
盧福廟是為了紀念“盧醫”扁鵲而建,迄今已有670年多的歷史,是浙江省省級文保單位,占地面積約2300多平方米,風格古樸,氣勢宏偉,是慶元現存較為完整的最大古廟宇。
北宋仁帝關心民瘼,重視發展醫學,對已死1500余年的扁鵲盧醫,首次追功封他為“神應候”。這位民間醫學鼻祖,從此才享有自己的爵位和祀廟。這座古廟,迄今有660年的歷史。千百年來,求醫仰圣者絡繹不絕,車水馬龍香火十分旺盛。大濟盧醫廟的總體建筑布局呈長方形。自西至東依次分為四進,全從古廟建筑面積2300多平方米,是現存較為完整最在的古廟之一。這座宏偉壯觀的大廟其正廳神龕內,一乘神轎中端坐著手執古扇,儒風爾雅的“盧福神”。僅一神獨主大廟,別無任何神位在全國神廟中是少見的。
去大濟進士村旅游,從慶元縣到大濟村可乘坐公交車(1元),打車約10元。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78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