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崖在距浮山十公里的七家山中,銅陵市樅陽縣白梅鄉(xiāng)境內(nèi),與浮渡山隔水相望。該山奇峻,有“小黃山”、“亞浮山”之稱。據(jù)《傳燈錄》載:宋高僧守端住山白云寺,以白云山西巖為內(nèi)院,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
白云崖有八巖、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古有五庵、二寺,今白云巖寺尚存。
白云巖寺,歷史悠久。宋治平元年(1064年),高僧義青禪師為浮山大華嚴寺住持,以白云巖為方丈室,并在巖頂題“青華嚴方丈”,今五字依然清淅可見。后白云端、白云二禪師,元了悟禪師都曾住持該寺,弘揚佛法。
文革時,寺廟毀損嚴重,改革后有九華山僧人住持,重修寺廟,周邊游客、香客日漸增多,每月初一、十五更是佛事興隆,但仍以正月初一、初七、十五為盛,游人香客漫山遍野,游巖已成為民間的慶賀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節(jié)目。
天隱巖,俗名燕子巖,在山巔石叢之中,又名一線天,抬頭可見日月天光。
蛾眉巖,在青障峰之半,壁削萬仞,深廣半里,中橫一坼。明末吳差強疏鑿,工部主事吳道新隱居于此,兩石仁交復前后,云氣出沒其間,阮自華題刻“函云洞”,趙凡夫題曰“函云關(guān)”。函云之左有長廊石壁數(shù)十丈,謂之“撒手廊”,險峻之處有石臺,黃道周曾登其上,為吳道新題“一葉翔真羽”五字,吳道新有文記其事。函云后有月龕、鶴仙等古跡,還有呂純陽(洞賓)拔劍竇、釣臺石、四顧洞、青藤洞等。函云之頂有抱龍洞。
雪浪巖,又名廊巖,與浮山雪浪巖相似。墓巖在雪浪巖之左。
樓子巖,在雪浪巖左的西巖頂上。
東巖,在山前之半山,大如浮山金谷,宋高僧白云演禪師曾建庵于此,元西藏和尚了悟曾住持其間。明萬歷年間為雷火所毀。
白云巖,在東巖之西,故又名西巖,其穴間大小超過浮山會圣巖。它為白云巖洞之首,巖前有木樓,樓后為大士閣,宋高僧義青禪師住持浮山大華嚴寺時,以此巖為方丈室,今巖巔有宋刻,曰“青華嚴方丈”。宋白云端、白云演二禪師(師徒),元了悟禪師,都曾住持該寺,禪揚佛法,其佛教源流歸屬浮山。
傳說宋元豐中,有青鳥數(shù)千,銜泥塑筑觀音像一尊于其洞中,像成以后,留一雌鳥,在龕后筑巢,每春則一雄鳥從浮山飛來,育二小鳥而去。“白云青鳥”為老桐城八景之一。劉大櫆在《浮山記》中記道:“山中有青鳥,其聲百囀,獨時時往來于白云、金谷之間,他山未之見也。”今浮山、白云千百年來青鳥依然如故,堪稱一奇。
白云巖內(nèi)還有一神泉,出自洞壁隙縫間,其水如絲,涓涓細流,四時不竭,清洌異常,每日可供百人飲用,其名為“一滴泉”。此外,巖內(nèi)還有一奇,細觀洞壁石紋,西部如龍鱗片片,東部則似虎毛斑斑,真是龍盤虎踞之地。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銅陵白云巖景區(qū)門票:免費;
白云巖景區(qū)開放時間:全天;
銅陵白云巖景區(qū)地址: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011鄉(xiāng)道東50米。
銅陵白云巖景區(qū)怎么去?
自駕車可根據(jù)如下自駕路線圖,查詢"白云巖寺"導航前往。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78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