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頂寺位于南京市江寧區牛首山東峰南面,是舍利護持僧團的弘法道場。佛頂寺,肇始于南朝初年。
唐朝貞觀時期,寺院規模宏大,名為佛窟寺,為禪宗之前“牛頭禪”發祥地。北宋后易名宏覺寺。南宋毀于戰亂,明代復興。時至1856年,寺院毀于洪楊之亂,香火中斷百年。
恭逢盛世,為繼承傳統文化,江寧區重建文化勝地。2012年開山,2015年全面峻工。征得文化界知名人士和佛教界高僧建議,以供奉于牛首山地宮的佛頂舍利命名,取名佛頂寺。
佛頂寺為牛首山主要建筑之一,占地面積六十八畝,建筑面積近四十畝,仿唐風格,傳統中軸線格局。共有殿堂七座,外圍有僧竂、齋堂等建筑。
佛頂宮
佛頂宮屬于深坑建筑,佛頂骨舍利長期供奉之所,長220米,寬160米,總體高度89.3米,單體建筑面積約13.6萬平米。
其外部空間分為大穹頂、小穹頂和佛頂摩崖三大部分;內部空間共九層,地上三層、地下六層,由禪境大觀、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宮三大空間構成。
整個佛頂宮不僅是珍藏佛祖頂骨舍利、接受信眾瞻禮參拜的主要場所,還是將舍利文化、世界佛禪文化以各種藝術手法集中呈現的文化展陳場所。
大小穹頂
佛頂宮建筑以供養為主題,共分為大小穹頂兩部分,寓意為外供養與內供養,大穹頂長度為120米,形如佛祖袈裟,既與牛首東峰呼應,又覆蓋在地宮小穹頂之上,象征佛祖無量加持。小穹頂整體猶如佛祖發髻,單個為雙手合十造型,寓意千萬信眾對佛祖供養。
蓮花寶座
小穹頂基座為蓮花寶座造型,整個蓮花寶座共由象征佛陀無量智慧的56座飛天菩提門,以及象征吉祥如意的56根云門如意柱組成,與小穹頂摩尼寶珠上下結合,形成“蓮花托珍寶”的神圣意象。
佛頂摩崖?文殊圣山
“佛頂摩崖?文殊圣山”因整個摩崖位于牛首山西峰佛頂宮大穹頂袈裟護持之下而得此名,全體共分上下兩層,上層依照北方石窟之形態,取天然巨石雕鑿十三座大小石窟,下層以各種淺深浮雕和經文石刻為主,上下兩層合為一只巨型佛手,莊嚴殊勝。
禪境大觀
禪境大觀,南北長112米,東西寬62米,建筑總高為46.5米,內部凈高約 38 (41.2)米,空間面積超過6000㎡,呈橢圓形。禪境大觀的核心是禪文化,由三個部分組成,佛出生的禪境花園、成道的禪境花園和中間的蓮花劇場,共同表現了佛祖一生的故事。沿著佛陀修行的足跡,讓人們感悟由釋迦牟尼人成佛的奇跡。
舍利大殿
千佛殿
千佛殿以紅色、黃色和暗金色為主色調,整個千佛殿空間呈穹窿狀,平面為橢圓形,千佛殿外圈有萬佛廊,萬佛廊在空間上涵括了地下三層。
千佛殿依照華藏世界的五方五佛來布局,以代表金剛界大日如來的舍利圣塔為中心,加之圣塔上的四波羅蜜菩薩、對稱于環廊四周的四方佛、慧門十六尊菩薩、四攝菩薩和八內外供養菩薩,立體呈現了佛教密宗金剛界曼荼羅第四供養會的神圣場景。
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千佛殿中心最惹人注目的是供奉佛祖頂骨舍利圣塔。塔高21.8米,造型基于大報恩寺鎏金七寶阿育王塔造型,取象于敦煌莫高窟中的倒立須彌山形中心柱,象征了清凈莊嚴的華藏世
界。
萬佛廊
萬佛廊由地下三、四、五層構成。地下第三層重點表現中國佛教文化,有兩條經文偈語走廊和十六幅絹裱工筆畫。地下第四層展現印度佛教文化,環廊內設有二十諸天,以及七面表現印度佛教教義故事漆畫。進入地下五層,其主題為佛陀本生與舍利文化,包括展示佛教舍利文化多媒體視頻、十幅賢劫十六尊瓷板畫,以及八大靈塔和相關實物展陳。
舍利藏宮
舍利藏宮位于地下44米處。藏宮的中心區域屬于宗教場所,稱為藏宮大殿,佛頂骨舍利將長期供奉在藏宮大殿內。舍利藏宮以暗色調為主,營造莊重、神秘的氛圍。長廊長66米,根據六波羅密的供養內涵布局,六波羅蜜是菩薩的六種行為,分別為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景區地址:南京市江寧區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83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