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能仁禪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庾亮南路,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古老的寺院,深紅色的山門圍墻上,書寫著“南無阿彌陀佛唵嚙”八個大字,是江西省九江市三大叢林之首,是1983年國務院確定的漢地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圖:九江能仁寺
能仁寺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為九江市現有最大的古建筑群。寺院建筑整體依坡就勢。寺內地勢平坦,局部略有起伏。寺院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分前中后三個院落,在中軸線上展開。縱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雙陽橋、大雄寶殿、鐵佛殿、藏經樓等建筑,寺內殿宇櫛比,佛像莊嚴。
寺院內還有冰山、雪洞、石船、鐵佛、雨穿石、海汝泉、雙陽橋和大勝塔等八景。以大勝塔居八景之首,塔七層,高42.6米,塔體六角錐形,塔頂上立銅剎,人循石級盤旋上至頂層,可縱覽九江秀色。
▲圖:九江能仁寺山門
據《九江能仁寺同戒錄》和《德化縣志》載:能仁寺原名承天院,創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監、普通年間(502-527),后毀于兵燹。它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
其中大雄寶殿能仁寺內最具特色的建筑。磚木結構,單層重檐,八角高翹,朱柱回廊,顯得古樸莊嚴。殿內供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三尊木雕金佛像,威嚴安詳,光輝普照。左右兩邊塑有十八羅漢,形態各一,栩栩如生。
能仁寺位于廬山北麓,瀕臨大江,甘棠湖在東側大約500米。三面環坡,紫煙作屏。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整個寺院顯得寬宏幽深。奇異奧寂,別有洞天,引人入勝。寺內原有“能仁八景”:大勝塔、石船、雨穿石、雙陽橋、誨爾泉、鐵佛、冰山、雪洞,現在大部遺跡尚存。其中大勝塔、石船,雙陽橋、雨穿石為年代悠久的古跡文物。
九江能仁寺大勝寶塔
▲圖:九江能仁寺大勝塔
大勝塔是九江市的標志。它始建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明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清咸豐三年(1853)被拆毀三層,同治九年(1870)由九江兵備巡道景福倡修。塔高42.26米,分七層六面,石鑿成栱,磚砌牙檐。
塔為磚石結構,七級六面樓閣式。塔門朝西,從第二層起,每層六面均有門,三實三虛。塔內有磚砌梯階,可盤旋而上。此種塔梯結構在我國眾多的古塔中,僅為一例。登塔眺望,匡廬雄姿歷歷在目,潯陽風光盡收眼底。
九江能仁寺飛來石船
▲圖:九江能仁寺飛來石船
位于天王殿東側的水池中。石船槽狀,長一丈五、寬尺余,側面有銘記,鑿于北宋慶歷六年。起源于“鐵佛渡江”這一佛教傳說:
相傳宋哲宗元祐年間,寺僧夢見一面目奇古的鐵佛托夢于他,將乘石船浮江至潯陽。次日寺僧至江邊迎接,果有鐵佛乘石船泊岸,遂找人搬入寺內供奉。現飛來石船放在天王殿東側的水池中,船上坐一赤膊跣足,面貌奇古的鐵佛。鐵佛,生鐵鑄就。文革中被毀,現置于石船中的鐵佛,是用水泥雕塑而成。
九江能仁寺雙陽橋
▲圖:九江能仁寺雙陽橋
雙陽橋位于新舊天王殿之間,為一座三孔拱橋。它跨于人工開鑿的放生池上,造型平穩簡雅。池周圍有石欄。橋將池分為東西兩半。相傳每當夕陽西沉,立于池東可觀賞到池中有雙日倒影,故得此名。雙陽橋據傳建于宋元祐年間(1086-1093),后來僧人在天王殿迦依泉開鑿一長方形放生池,面積240平方米,深3米,池上有三孔石橋一座,石刻雕欄,飛龍走獸,花草卷紋盤刻其上,池水清澈,游魚可數。
九江能仁寺雨穿石
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圖:九江能仁寺雨穿石
雨穿石位于大雄寶殿石廓檐下的花崗巖石,呈長方形。長、寬二尺余,高三尺。正面雕有云頭花飾,底部有銘文,為北宋慶歷三年所鑿。上面一漏斗形洞穴,相傳因久置檐下為雨水滴成,故名。
1、九江能仁寺門票價格:免費;
2、九江能仁寺開放時間:全天;
3、九江能仁寺電話:0792-8225211;
4、九江能仁寺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庾亮南路140號
5、九江能仁寺怎么去?
乘車路線:乘坐21路, 28路, 29路,到市教委下車,或21路到和中廣場下車;沿著庾亮南路步行300米。
自駕路線:昌九/杭瑞高速到達九江市區后,沿著潯陽東路一直行駛,過龍山小學后轉入塔嶺南路,隨后進入庾亮南路,即可。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84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