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圣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汾陰后土祠又是海內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它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已越來越顯現出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
汾陰后土祠,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媧氏的祠廟,位于山西省萬榮縣西南40公里榮河鎮廟前村的黃河東岸上,始建于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距今已有2130多年的歷史。
因廟前村在漢代屬汾陰縣地,故稱汾陰后土祠。今名萬榮后土廟,廟前村因廟而得名。
已故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在其所著《中國古代建筑史》中高度評價北宋汾陰后土祠:“宋朝的祠祀分為三個等級,后土廟是按照最高等級標準修建的……與文獻所載北宋東京宮殿大致相同。”又說:“明清故宮建筑在總體布局上是繼承著前代經驗而進一步發展的。如果拿宋代的后土廟……和故宮相比較,不難看出它們之間的主體建筑的空間處理和主要與次要建筑群的排列關系上有很多相同之點。”
汾陰后土祠在建筑布局、建筑結構等方面都與北宋東京宮殿建筑、明清北京故宮建筑有淵源關系,可見其在中國建筑歷史、建筑科學和建筑技術方面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汾陰后土祠文物簡介
1、銅鼎。漢武帝元鼎元年,得鼎汾水上。鼎高一丈二尺,受十二石,雜金銀銅錫為之,四面蛟龍,兩耳能鳴,三足馬蹄,疑為戰國魏國墓地出土之銅鼎。漢武帝元鼎四年,汾陰巫錦為民祠魏脽后土營旁,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鼎大異于眾鼎,文鏤無款識。鼎大八尺一寸(187cm),高三尺六寸(83cm),疑為戰國魏國墓地出土之銅鼎。唐玄宗開元十一年,修祠掘地,得古銅鼎二,大者容四升,小者容一升,皆青色。
2、漢磚。唐玄宗開元十一年,獲古磚,長九寸,篆書“千秋萬歲”字及“長樂未央”字。漢武帝祭后土時曾在后土祠附近建萬歲宮。漢宣帝神爵元年,幸萬歲宮,東濟大河,而神魚舞矣。此磚當為萬歲宮宮室用磚。
3、后土神祠碑銘。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命兵部尚書張說撰,前有唐玄宗御序。原藏于后土祠承天門外西側唐明皇碑樓,今淪于河。
4、蕭墻碑。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刻,碑名《汾陰二圣配饗之銘》,為宋真宗御制御書并篆額。碑原藏后土祠承天門外東側碑樓。后移至榮河舊城(今寶井村)又淪于河。1963年始從黃河泥沙中挖出,今存后土祠碑亭。
5、祭后土玉冊。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刻銘瘞埋。埋藏地點應在原后土祠坤柔之殿前的柵欄內。冊文形式同于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禪社首玉冊。目前尚未出土。
6、廟像圖石。此碑最早刻于金代,明嘉靖和天啟年間兩次重刻。碑名為《蒲州榮河縣創立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廟像圖石》。碑正面為宋時廟像圖,背面為《歷朝立廟致祠實跡》。
7、編鐘。同治初年,黃河崩岸,出土大小編鐘十二枚。這套編鐘為春秋晚器之魏器,共十三枚。現十件在上海博物館,一件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一件在大英博物館,一件只有拓片,下落不明。
8、镈鐘。同治年間黃河崩岸時出土。通高66 cm、口長44 cm、口寬34.8 cm。器身鑄銘18行175字,記載了素命(讀作ling)的祖先鮑叔有功于齊國,桓公賜與采邑的史實。素命為了勉勵自己,鑄此樂器,兼以祭祀其亡母仲姜,并祝子孫后代幸福。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9、金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鑄,共四個。人高各六尺,奉祀后土時用為頂焚爐之具。明時移至舊城(今寶井村)西門外河側以鎮水患,清末民初漫于泥沙。
10、銅牌。清光緒三十年由穆陵關崩出。銅牌色黑可羨,光亮奪目。左右有黃色兩塊,光明異常,狀類日月,旁有紅色小星數點,形若星宿。原置于后土祠內,今佚。
11、元寶。清雍正十三年,邑令李維臻修筑后土祠,掘地獲元寶三錠,計重一百五十七兩六錢,上有三使司字樣。眾以為神,因歡然樂輸,得以竣工。
12、石人。唐開元十一年,因祀汾陰后土于古壇側舊祠堂內,得石人如從官像。詔移像就祠中配焉。今佚。
汾陰后土祠所處的廟前村一帶,因為將后土文化、黃河文化、汾河文化、先周文化、青銅文化等多種文化薈萃一處,為研究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文化旅游開發建設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1、汾陰后土祠景區等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汾陰后土祠門票價格:20元;
2、汾陰后土祠開放時間:8:00-18:00;
3、運城萬榮后土祠電話:0359-4873580、4873585;
4、運城萬榮后土祠地址: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西南40公里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
5、汾陰后土祠怎么去?
A、乘車路線:建議游客打車前往
B、自駕線路:237省道--上814縣道--在榮后路向右轉。詳見在線地圖導航探路,為您提供自駕最佳線路提示。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85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