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渙古城遺址位于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鎮,即秦末農民起義軍攻克的第一個城池“铚”,是面向渙水建起的一座古城。土城呈方形,城基保存基本完好,城外東、西、北三面地勢平坦,城內建筑大部分聚集在城南部。
古城民俗遺存豐厚,自明代以來延續了600多年的“棒棒茶”文化是中原地區漢民族鄉俗遺產的活化石,為中國中東部地區僅存獨有。各種民間藝術和土特產也以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原真的淳樸風味保留至今。
遺址包括城垣和城內遺跡兩部分。城垣始建于戰國晚期,南臨澮河,近正方形,總面積201.59萬平方米。北城墻內側東西長1510米,東城墻內側南北寬1270米(南端因順河勢與西城墻相比稍短),西城墻內側南北寬1400米,周長5690米,總面積201.59萬平方米。原有東、西、南、北四門,現均為缺口。
在土城墻上筑有烽火臺,西城墻上有6處,東段城墻上有3處,烽火臺間距約為100米,原臺基約30米見方,高出城垣5米左右,(由于多年雨水沖塌現呈圓丘形),南、北城墻均未設烽火臺。
北城墻外有護城河,寬19米,深4—6米,長1592米,南墻外臨澮河,東城墻外亦有護城河,南通澮河。由于逐年淤塞,現已成為凹坡地,西城外的護城河已無可辯認。東、西、北墻三面城墻均保存完好,尤以北城墻最為完整。
西城墻上從南向北第5個烽火臺以北,長778米的城垣較為平整,從北城墻自西向東第一個缺口的斷面經過測量上寬5—7米,底寬45米,高11米,內坡度為14.2米,外坡度21.7米,北城垣有485米和東城垣484米兩段,保存較完好,東城墻南段有臨渙糧站職工和部分居民住房,南城墻也有一些民居,致使南城垣保存狀況稍差。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臨渙古城墻 系夯土構筑,非常堅硬,從古城墻的東北、東南、西南等多處切斷面來看,土城分兩次建成,第一次筑城夯土層厚度均為10厘米,夯窩直徑為11厘米,夯距約3厘米,上部夯土層可數22層,較為整齊,下部90厘米,均為整齊的夯土層。第二次夯土層厚度有所變化,頂部夯土層厚度15-30厘米不等。在古城第二次覆土的土層中發現許多泥質紅、灰陶片云紋瓦當、板瓦、筒瓦碎片及漢磚等物。
城內中南部略高,城外澮河分水處有一臺地,曰觀星臺,為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遺址。有無內城,暫無考。臨渙古城遺址與城內古建城隍廟、天主教堂、文昌宮、慈云庵、山西會館、袁氏宅院及城外的張晉亨墓、李沃孜墓群、孫氏墓群等共同組成了臨渙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臨渙茶館 始于明代,獨具地方特色,現存10家,集中于南大街兩側,有茶座300余張。茶用龍須泉水、六安茶棒,湯色紅艷,清香甘美。這些茶館是居民休憩、閑聊的佳地。此外臨渙產的醬包瓜也獨具地方風味,遠近馳名。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89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