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鼓舞是瑤族、朝鮮族人民經(jīng)常是為了慶祝某些節(jié)日跳的舞蹈,長鼓舞分為單人舞、雙人舞和多人舞,其舞蹈節(jié)奏快速,情緒熱烈,形式歡快極具有感染力。
長鼓舞是哪個民族的舞蹈

長鼓舞是瑤族的民族舞蹈。瑤族長鼓舞瑤語叫“挨汪都”,又稱“打橫鼓”“調(diào)花鼓”,流傳于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富川瑤族自治縣等地,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
瑤族的長鼓舞表演套路非常多,會在舞蹈中融入造屋動物或者是動植物的有趣形態(tài)。它最開始起源于祭盤王的儀式,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群眾性的舞蹈,多在瑤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及慶祝豐收、婚禮等喜慶的日子表演。早在宋、清朝的相關古籍上就有記載,舞的時候會在鼓上加背帶,將它背在身上,這樣既可以拍打,又能及時起舞,極具感染力。
朝鮮的長鼓舞起源于印度的細腰舞,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中原,再傳入東朝鮮,稱為朝鮮民族音樂的主要打擊樂器的,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朝鮮人口遷入中國,長鼓舞又傳入到了中國,在時間的長河里就發(fā)展成了為獨具中國特色的朝鮮族舞蹈。
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長鼓舞是瑤族和朝鮮族的民族舞蹈,其中瑤族長鼓舞流行于廣東、廣西、湖南等瑤族聚集地。而朝鮮族的長鼓舞是我國朝鮮族自娛和娛人經(jīng)常跳的舞蹈,它 的長鼓舞源于印度細腰鼓。長鼓在瑤語中稱為“公”,瑤族長鼓以兩鼓對接,中腰較細,可以握持,兩端各以羊皮面覆蒙鼓面。瑤族長鼓舞有多種表演套路,或?qū)iT表現(xiàn)造屋動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動植物有趣的形態(tài),舞蹈動作矯健粗獷、生動活潑、神奇怪異、充滿想象力。按表演形式分,瑤族長鼓舞包括“盤古長鼓舞”“鑼笙長鼓舞”“桌臺長鼓舞”“蘆笙長鼓舞”“羊角短鼓舞”等多種類型。按表演人數(shù)分,它又包括單人舞、雙人舞、群舞等類型。表演中,鼓的打法有“武打”“文打”之分,也有“高樁”“矮樁”之分,舞蹈中兩只手同時擊打鼓的兩面,一手用一尺長的鞭敲打高音鼓面,另一只手拍打低音鼓面,并且變化多端的鼓點還會有優(yōu)美的舞姿附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97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