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修在太行山上的一處水利工程,是我國先輩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修建而成,至今紅旗渠也是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的一處著名風景區,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也是全國的文物保護單位。
紅旗渠位于河南省哪個市

紅旗渠位于河南安陽林州市,處于在西部太行山麓,是林州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靠人民群眾建設起來的一項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該渠1960年2月動工興建,1969年4月全部竣工。原名引漳入林工程,后正式定名為“紅旗渠”。
林州位于太行山東麓,歷史上是一個酷旱山區。為了解決嚴重缺水問題,1960年2月,原林縣縣委在對林縣山川河流和區域人文地貌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勘探的基礎上,經過反復考察、設計,毅然決定帶領全縣人民動工修建紅旗渠,把漳河水引進林縣。當時,正是我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時期,資金、物質、糧食、技術十分匱乏。面對重重困難,具有大無畏英雄氣概的林縣人民戰天斗地,在建設者們每人每天6兩糧食的艱苦條件下,用汗水、血肉和100多條生命,投資1.25億元(其中7878萬元是林縣人民自己投入的),苦戰十年,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懸崖峭壁、險灘峽谷中建造了一條人工天河。
紅旗渠的修建,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造就了巨大的精神財富--紅旗渠精神。80年代,林縣人民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鼓舞下,靠著在修建紅旗渠戰斗中培養鍛煉出來的膽略和技能,組建了一支又一支建筑工程隊,總人數達13萬之眾,意氣風發地沖出太行山,走向國內外建筑大市場,被人們稱之為“十萬大軍出太行”。大量的勞務輸出,不僅使林縣人民解決了溫飽,而且開闊了視野,培養了人才,積累了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資金。
為什么要修紅旗渠?

紅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來叫林縣,1994年撤縣建市),而林州位于晉冀豫三省交界處,一側是太行山萬仞絕壁,另一側是漳河河道。但由于當地廣泛分布石灰巖,多裂縫溶洞地貌,造成地表水極其容易散失,地下水則深藏地下,中間有隔水層,開采難度太高。
如果翻開林州縣志,映入眼簾最多的字眼就是大旱。據史料記載,從公元1436——1949這514年內,當地發生了100多次旱災,其中大旱絕收就達到30次之多。旱災之后就是流民失所,饑荒遍地,當地歷史上多次出現“十戶僅存二三,夫賣其妻,父棄其子”的慘狀,更發生過不少“人相食”的人間悲劇。
早年間,林州到處傳唱“天旱把雨盼,雨大沖一片,卷走黃沙土,留下石頭蛋”的民謠。這是林州當地干旱缺水的真實寫照。
林州市被太行山包圍,西側是萬仞絕壁,東側是低山丘陵,中間雖然是盆地,但盆底自西向東傾斜,滿布如漏斗般的石灰巖,根本無法積蓄雨水。
雖然南北兩端都有河流,尤其是北面有漳河,但大多是季節河,河床坡陡,流徑短促。一到雨季,就容易形成山洪,沖毀農田作物。但到了冬春兩季,便時常干涸斷流,一滴水都沒有。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水是萬物之源。沒有水,莊稼活不成,人們吃不飽,就要鬧饑荒。許多人要到離家十里之外的地方去挑水吃,一年洗不上一次臉,更別說洗澡和灌溉了。
為了解決居民用水和農田灌溉問題,當時的縣委書記楊貴,在黨代會上提出了“全黨動手,全民動員,苦戰5年,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號召,決心在太行山腰修建引漳入林工程,把從林州北端流過的濁漳河河水引入盆地,從而徹底解決用水困難問題。
修建紅旗渠有多難?
當時新中國建立才十幾年,正是群情激昂,百廢待興的年代,大家都充滿了理想和干勁,尤其是飽經干旱之苦的林縣人民。
1960年2月,紅旗渠工程正式開建。第一批37,000多名當地百姓,組成了龐大的施工隊,進駐太行山,開山鑿洞,打算大干三個月,趕在五一勞動節前通水。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97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