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兆雅鎮新溪村又名新溪子,因有一溪水橫穿主街而得名。這里曾經是長江水運碼頭及糧鹽等物資集散地,房屋大部分是明清時期所建,成街于500多年前的明朝正德年間。新溪村有600米長的青石板老街,高低起伏彎彎曲曲通向碼頭;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致,有慢節奏的悠閑生活,因為山好水好,這里多長壽老人。新溪古街街形如水中之舟,中間低兩面高。在這放慢的生活節奏里,有很多長壽老人在街上散步。
2012年,瀘州新溪古街憑借“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精美的建筑、神奇的傳說”,被列入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新溪子地處兆雅鎮,修建于明正德(公元 1506—1521)年間,因新開鑿引流的小溪橫穿主街而得名。新溪瀕臨長江,曾是長江水運碼頭及糧鹽等物資集散地。上世紀50年代,瀘(州)永(川)公路建成后,因幾公里外又形成一個新集鎮——兆雅,新溪便逐漸沉寂下來。
新溪村最高明的設計,在于船形街道和它的排水系統。因地勢是兩端高、中段低,便從附近引一人工溪流從街道最低處穿過,街面為橋,全街統一的下水道與橋下溪流相通,使得街上絕不會因大雨而積水,且讓街道的污物在雨水的沖刷下能自行排走,保持街道清潔。同時,在鎮中間營造出“小橋流水人家” 的景致。
在新溪子,古棧道途中有12個轉角,每個轉角旁有一棵黃桷樹,距今有300多年歷史。這些被命了名的大黃桷樹,像一把把巨大的綠傘為行人遮風蔽雨。
依長江而建的新溪古街,這里的房屋大部分是明清時期所建。臨街所建的木板房,前店后屋,后屋多為四合院,并建有戲臺和祠堂。院內,屏風、花臺、魚池、假山、花草必不可少,古趣橫生。2001年,電影《功夫驕子》還曾到新溪古街取景拍攝。
1、新溪村的民居:青瓦二層木屋
新溪的古民居別具一格,有古、雅、幽、深特點。
民居房屋大多臨街而建,臨街面為商店,前店后室功能分明。樓閣和夾壁房屋相間,店鋪和房屋均為木制,后屋建造多為四從事院,并建有戲臺和祠堂。古街中戲樓多為四合樓,院內有天井,天井中石凳刻有花鳥走獸栩栩如生,房屋為兩層木制樓房,正北方為主樓,設有戲臺,戲臺兩側圓木,臺檐均雕花,正南方為觀戲臺,東西兩側為一般觀眾觀戲臺,四合院戲樓與其它建筑間建有高出房屋三尺的風火墻,即使戲樓失火,其他房屋也安然無恙,不至于整街被燒毀。
2、新溪村的古街:青石板街話滄桑
老街街面東西走向,長約800米,街面是歷經千年風霜,溝痕重重的青石板,青石板每塊長約3米,橫砌于街中央,一塊塊整齊地排列起來,尤為突出的是,這些石板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定弧度,統一按照弧背向上的順序安放好,這樣整個街面形成中間高兩邊低,在長條石的兩邊分別用兩塊條石順著街的走向安放,這樣與中間的條石相互垂直接觸,然后兩邊用條石砌成高 20-30厘米的街沿。如此這般整個街面就異常牢固平穩,排水性也非常好。街頭街尾各建一門一石牌坊,臨江街口有兩根千年古樹,先后排列在通往江邊的梯式的棧道口上,這樣的街景無論從街頭還是街尾望之,眼前展現出來的都是一幅古樸、典雅的圖畫。
3、新溪村的古樹:一彎拐一古黃桷樹
走出古街大門,便踏上古街通往江邊上的古道石梯,從古街到江邊有石梯有一千多梯,修建歷史與古街同樣悠久。過去有“上山五里,下山三里”之說,古棧道有12個彎拐,每個彎拐旁有一根古黃桷樹,形態各異,婀娜多姿,堪稱新溪一絕。顯然這些黃桷樹是為碼頭挑夫、腳夫和行人而栽。當人們走在這古道上,目睹著眼前的12個彎拐,12根古黃桷樹。自然地聯想到12生肖12個月,聯想到歲月的流逝,勞動者的艱辛,人生的感悟。
4、新溪村的古建:“楊半場”的百年記憶
古街是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楊家祠堂,由于新溪大部分都姓楊,清朝時期就有“楊半場”之說。古街也是楊家祠堂倡議修建和重建,故楊家祠堂就顯得非常重要。楊家祠堂的建筑面積有近500平方米,帶過祠堂造型獨特、渾然一體,中間沒有隔墻,全為大圓木支撐,上面的“品”字房架,房架上再卡上房梁,大梁次梁再與角子垂直相扣,再蓋上小青瓦,房上檐口高蹺,房屋就顯得堅固、雄偉。傳說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5、新溪村的古史:明朝皇帝流亡遺跡
新溪子曾是明朝建文皇帝顛沛流離之時的歇息之地,傳說建文皇帝流亡到瀘州,從中心場經陡坎子渡河到新溪這邊,他用劍在河邊的兩塊巨石上刻下了三座高塔,這塔被人稱為“建文三塔”,至今保存完好。他經過山坡上的古道時又暢飲道旁井水,這口井就被稱為“建文龍井”。“建文龍井”一年四季甘泉取之不盡,用水不竭,現在古道旁兩邊住的200多農戶用的都是“建文龍井”的泉水,在天旱時,新溪古鎮上的人也都到龍井取水。
從古街到長江碼頭的半山腰處,曾是張獻忠“洗川”時的用兵之地,能見兩個對稱的古堡分布在古道兩側,人稱其為“雙燭臺”,河對面兩處綠洲,酷似關公的大刀,于是過去有“河對門雙關刀,河這邊雙燭臺,文官去了武官來”的傳說。人們推測,張獻忠來這里,與雙關刀、雙燭臺有聯系。
在古道半山腰上,曾生活過一個以賣燒酒而名楊四方的王二娘。在明清時期,新溪商氣旺盛,每晚有上百只木船停靠這里,茶館酒店幾乎滿號。王二娘當時是一個《水滸》中孫二娘似的人物,她有酒好人更好,為人心直口快,俠肝義膽,又喜接濟窮人,深受當地百姓和過往商人歡迎。于是“新溪子修在巖坎上,賣燒酒有個王二娘”的順口溜便從這里沿長江傳出去,直達幾百里,上千里的地方了。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84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