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祠,即司馬溫公祠,占地百余畝,平方曠達,規模宏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西省夏縣城北15公里的鳴條岡,司馬光祠分為塋地、碑樓、碑亭、余慶禪寺等幾個部分。
司馬光砸缸早已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他主持編纂的《資治通鑒》,更是歷代帝王治國理政的集大成著作。
祠堂:創建于宋,歷代重修,現存為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26年)規制,迎面是五間“杏花碑”亭,內藏宋蘇軾撰文并書石、金代摹刻的《司馬溫公神道碑》(俗稱“杏花碑”)。后為祠堂,正殿五間,東西廂房十間。殿內祀溫公四代先祖塑像。
塋地:占地面積約50畝,司馬光本人及其先祖多人均歸葬于此。古冢壘壘,樹木森森,石刻遍布,氣象肅穆雄渾。每逢深秋季節,松柏翠擁,秋柿盡染,紅綠相映,景色極麗。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余慶禪院:為北宋英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創建的司馬溫公祖塋香火院。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敕賜“余慶禪院”額,五間大殿系宋代原物,內奉彩塑金妝大佛三尊,高達3米左右,并配有彩塑韋陀、脅侍菩薩等,東西兩側為十六羅漢,均為宋塑。藝術精湛,造型傳神,施彩絢麗,滿堂生輝。
涑水書院:系司馬光為家鄉子弟所建學堂。現內陳列司馬光手跡,《資治通鑒》各種版本,科舉制度展,邵仲節藝術展館等。 塋祠內還保存眾多的北宋石雕,以及宋、金、元、明、清珍貴碑刻。
如王安石撰文、書法家雷簡夫書丹的司馬沂碑,蘇軾撰文并書石的司馬光神道碑(又名杏花碑)以及明代時用宋制螭首(高1.8米)龜跌(高1.6米),宋哲宗篆額的“忠清粹德之碑”,均為歷代金石學家視為珍寶。
司馬光祠杏花碑,即司馬溫公墓神道碑。為什么“神道碑”又被叫做“杏花碑”?話從頭說起。約在1088年,也就是司馬光逝世后的第二年,為彰顯其功德,哲宗皇帝篆額“忠精粹德之碑”6個字,欽令大學士蘇軾撰文并書丹碑文,玉冊官臣王蟠奉旨摹刻,因此司馬溫公神道碑又名“忠精粹德之碑”。
由于政見的不同,司馬光其人、其碑也禍福相伴。1094年,也就是司馬光逝世8年后,章、蔡等人誣陷司馬光,哲宗皇帝聽信其言,命令將他所定、所題,蘇軾撰文并書丹的神道碑碎為四段,碑文上字也被鑿毀,深埋地下。
因碑額御篆,碑座甚巨而幸存。司馬光的墓地成了一片廢墟,無限凄涼。1148年,適新任縣令王庭直(今安徽壽縣人,皇統八年為夏縣縣令,政績可觀)拜謁司馬溫公祠,見廢墟處長一杏花樹,高丈余,樹冠如傘,枝繁葉茂,實為奇觀。聯想前事,他想這是不是神道碑顯靈?就命人掘挖,得斷碑4段于泥土中。
之后王縣令將斷碑,仍依原拓片文字重新篆刻,連同額、跋共6石立之,故名叫“杏花碑”,“杏花碑”,即“忠精粹德之碑”。不過,現立于司馬溫公祠廣場右側的“忠精粹德之碑”,系1523年巡按山西監察御史朱實昌仿原碑復立的。
據《修復司馬光碑祠記》述:朱御史巡按河東,拜謁司馬溫公墓,立志復修“忠精粹德之碑”。乃命訪石絳于稷山,獲一巨石,紫潤似玉,長溢二丈,厚二尺五寸,闊丈余,百牛難移也。就利用嚴冬季節潑水結冰為道,人推牛拉杠撬,硬是從200余里之外運抵夏縣,重仿宋時原碑式樣雕刻立之。
碑額為當年哲宗篆額,碑文蘇軾撰文,朱實昌書丹,摹刻王強。碑額高1.72米,寬1.8米,厚0.54米。碑身通高5.1米,寬1.76米,厚0.44米;文29行,行64--98字不等。碑座長3.83米,寬1.80米,高1.35米。總高8.17米。初建碑樓為木結構三層,1872年改建為磚結構。
1、夏縣司馬溫公祠門票價格:25元;
2、夏縣司馬溫公祠開放時間:8:30-19:00;
3、夏縣司馬光祠景區電話:0359-8320835;
4、夏縣司馬光祠景區地址:運城市夏縣水頭鎮小晁;
5、夏縣司馬光祠怎么去?
自駕車可根據如下自駕路線圖,查詢"司馬溫公祠"導航前往。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86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