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是中華民族圣地,位于陜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縣域自然條件良好,地肥水豐,光照充足,屬世界優(yōu)質(zhì)蘋果最佳適生區(qū),全縣蘋果面積24萬畝,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沮河、葫蘆河徑流地表,森林覆蓋率達75%以上,是“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
延安黃陵縣人文景觀獨特,號稱“天下第一陵”的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qū)、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ǎn)旅游示范區(qū)和西北地區(qū)首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縣境內(nèi)還有秦直道、紫峨寺、萬安禪院、子午嶺等歷史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
黃帝陵
黃帝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明的開創(chuàng)者,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景仰和愛戴的人文始祖,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出生于陜北黃土高原,因土為黃色而被尊稱為黃帝。
黃帝陵古稱橋陵。是因為,沮河水由西向東呈U形繞此山而過 ,站在山上朝下看 ,東邊有河 ,西邊亦有河,就像水從山底穿過,故此山名曰橋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橋陵。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云:“橋山,《山海經(jīng)》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謂橋山。”清人顧祖禹在其所撰《讀史方輿紀要》中說:“沮水至縣北,穿山而過,因以橋名。”清代畢沅更于陵前題碑“古軒轅黃帝橋陵”。
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自此以后,橋陵之稱更為聞名 。1942年,陜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考慮到黃帝聲名遠播、威名遠揚的無比崇高地位,加之為了與陜西蒲城豐山唐睿宗之橋陵相區(qū)別,遂改橋陵為黃帝陵。此年冬天,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題寫“黃帝陵”三個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黃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后,黃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黃帝陵所在地的縣名也隨之由中部縣改稱為黃陵縣。
軒轅廟
俗稱黃帝廟,是供奉和祭祀軒轅黃帝的場所,座落于黃帝陵所在的橋山東麓。軒轅廟始建于漢代,原址在橋山西麓,宋太祖開寶年間遷建今址。軒轅廟分為古柏大院、中院、祭祀大院。古柏院是軒轅廟第一道院落,長140米,寬84米,總面積11760平方米。院內(nèi)主體建筑沿南北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誠心亭 (過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東西兩側(cè)為碑廊,東院為辦公區(qū)域;西院為陳列展覽區(qū)。
黃帝陵冢
黃帝陵冢位于橋山山頂正中,坐北面南,為扁球狀土冢,直徑為16米,高3.6米,周長48米,面積約200平方米。陵前立有一塊碑石,上書“橋山龍馭”四字,意為黃帝乘龍升天之處。落款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滇南唐琦書”。出于對黃帝的無比崇敬和愛戴,人們不愿直言黃帝的去世,希望黃帝的精神永遠留在后世子孫的血脈中,于是便有了黃帝乘龍升天的動人故事。
橋山古柏
橋山古柏覆蓋面積為81.9公頃,共有柏數(shù)八萬三千余株,其中樹齡超過一千年的古柏有三萬多株,是全國最大的古柏群。橋山古柏數(shù)量大、樹齡長、品種多,是黃帝陵無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整個橋山裝扮的蒼翠肅穆、秀麗幽靜。遠眺橋山,郁郁蔥蔥,一片沉沉的青黛色;置身于此,柏香四溢,滿目青翠,更使人油然而生一種虔誠、莊嚴的情懷。橋山古柏在歷朝歷代都得到了官方和民間的重點保護。
黃帝手植柏

位于陜西省中部黃陵縣軒轅廟院內(nèi),高20余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它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當?shù)赜忻裰V:七摟八揸半,圪里圪 不上算。謂七人合抱猶不圍。
秦直道

秦直道,顧名思義,便是一條筆直的道路。它南起陜西淳化縣梁武帝村(秦朝林光宮,也稱甘泉,為秦王朝軍事指揮中心),北至內(nèi)蒙古包頭市(古稱九原),途經(jīng)子午嶺自然保護區(qū)、毛烏素沙漠和鄂爾多斯高原,貫穿陜、甘、蒙3省區(qū)14個縣,全長900多公里,是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命令大兒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一邊鎮(zhèn)守北方,一邊修筑直道。是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修建的一條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
萬安禪院石窟

又名石空寺,因窟內(nèi)有大小佛像一千四百余尊,故俗稱千佛洞。位于黃陵縣城西北47公里處的雙龍鎮(zhèn)峪村西的一座高山的半山腰,為北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年)至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鄜州(今富縣)人介端、介元、介政、介子用四人用了二十年時間在灰綠相參的沙巖上鑿建而成。是陜西省四大名窟之一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來源:http://www.936579.cn/sight/97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