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倫貝爾除了那達慕大會和祭敖包等的傳統節日之外,還獨有伊慕額節、米闊魯節、瑟賓節等節日。愛好攝影的人可以選在節日的時候去,可以拍到不一樣的題材哦~
那達慕大會|觀賞指數:★★★★★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
“那達慕”大會,是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蒙古、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人民的盛大集會。大會包括三項運動,摔跤、射箭、賽馬,還有集體舞蹈等活動,觀賞性極高!“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娛樂”或“游戲”。每年夏、秋季節舉行。
?
?
?
?
?
伊慕額節|觀賞指數:★★★
“伊慕額”,蒙語“豐收”之意,顧名思義,伊慕額節也就是豐收節,在每年5月22日。這時草原上的羊、牛、馬和駱駝剛接完春羔,一片生氣勃勃的豐收景象。牧民們用刀將母羔左耳抿出豁口,放回大群,未被留種的公羊則被閹割成羯羊。還要為年滿2歲的馬駒打上烙印。
米闊魯節|觀賞指數:★★★
米闊魯節是呼倫貝爾草原莫日格勒河流域鄂溫克牧民的豐收節日。在每年5月下旬舉行,其內容和形式與“伊慕額節”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僅僅是勞動完畢要舉行宴會,歡慶豐收。
瑟賓節|觀賞指數:★★★☆
“瑟賓”是鄂溫克語,意為“歡樂祥和”,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日,以圖騰為特征,16世紀鄂溫克人信仰薩滿教后逐漸消失。1994年6月18日,建國后首屆“瑟賓”節在巴彥胡碩敖包山舉行,主要內容有鄂溫克民族歌舞表演等。此后6月18日就成為鄂溫克族的“瑟賓”節。 旅游攻略http://www.936579.cn
?
?????? 古時,每逢瑟賓節,鄂溫克獵人都會聚會進行慶祝活動,各部落男女老少都來參加,由部落酋長主持.純樸的獵人們點燃篝火,圍著篝火邊歌邊舞,祭祀巴伊安奈神,還舉行盛大宴會。宴會結束后,獵人們繼續跳舞,直到第二天黎明。
?????? 在十六世紀時,鄂溫克人中興起了薩滿教,認為薩滿是通神者,可以驅逐病人的邪惡鬼魂.薩滿教普及到了個氏族,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薩滿。從此,鄂溫克人開始信仰薩滿教,以圖騰為特征的瑟賓節也隨之消失。
????? 新中國成立后,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于1958年3月5日批準恢復了鄂溫克族族稱,廢除了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別稱,鄂溫克族實現了族稱的統一。每年的6月18日各地的鄂溫克族群眾都會以歌舞、游戲、民族體育比賽等活動方式,歡慶瑟賓節,鄂溫克族自治旗旗委、旗政府也以瑟賓節的節慶活動作為載體,發展旅游業,擴大知名度,如今觀看鄂溫克族自治旗瑟賓節表演,參與節慶活動已成為呼倫貝爾草原旅游的重要內容之一。
?
篝火節|觀賞指數:★★★★
????? 每年6月18日是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篝火節。鄂倫春人對火神的崇拜由來已久,他們認為火有驅邪祛污的作用,對于火有著一系列嚴格的禁忌,例如:不許隨意向火堆潑水、扔臟物、吐痰,不許用刀、棍等尖銳的東西向火中亂捅,以免觸怒和傷害火神等等。

????????????????
祭敖包|觀賞指數:★★★★☆
????? 祭敖包,一般是附近草原最高點,敖包一般是堆石成臺,沙漠中則用柳條堆成。牧民們每年在六七月間祭敖包,儀式結束后,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姑娘和小伙子則借此機會躲進草叢里,談情說愛,互訴衷情,這就是敖包相會。

???? “祭敖包”是薩滿教的源頭。因為薩滿教義有三種信仰內容,一是大自然崇拜,二是圖騰崇拜,三是始祖崇拜。而祭敖包是以大自然崇拜為目的。因此,祭敖包與敖包文化來自比薩滿教更早更為原始的信仰和文化形態。有的學者認為,敖包文化作為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化石,是從初民時代留存到今天的信仰的見證。從象征意義上說,石堆可能代表高山,敖包上的樹或樹枝可能代表森林,是天地山川神祗的棲息之地,亦是祖先魂靈要回去的圣地。
????? 如果排除敖包的宗教、象征意義,按著人類在初民時代的生存需求考慮,敖包在北方草原產生的最根本原因能是什么呢?許多學者認為,它的初始意義,便是路標。
????? 隨著歷史的發展,敖包作為路標作用,日漸淡去,逐漸成為一種祭祀、紀念活動,再后來又帶上了旅游文化的色彩。
???????????????
???????? 除了以上節日之外,呼倫貝爾還有巴斯克節、達斡爾魯日給樂節、甘珠爾廟開光節、新發朝鮮民族鄉“老人節”及朝鮮族運動會等
巴斯克節(4月26日—5月初)
是華俄后裔在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節日當晚,長者向兒童贈送禮品,青年要到長者家里請安祝福。節日的夜晚,人們歡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盡情玩樂。
達斡爾魯日給樂節
專題來源:呼倫貝爾旅游
/hulunbeier/
